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南陽 >> 名人名家 >> 名人與河南 >> 瀏覽南陽

范仲淹在南陽寫就千古名篇《岳陽樓記》

2012/5/14 16:19:11 點擊數: 【字體:


    范仲淹是我國北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由他寫成的記景抒情的名作《岳陽樓記》是一篇流傳千古的經典作品,其"先天下之憂而憂, 后天下之樂而樂"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等名言,千百年來一直為世人廣為傳誦。其實只要是讀過這篇作品的人都知道該文描述的岳陽樓是在湖南岳陽。但鮮為人知的是這篇作品卻不是在岳陽寫的,而是在南陽鄧州寫的。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謚文正,蘇州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其父曾在徐州做官,后死于任上。其母謝氏隨帶子仲淹改嫁山東人朱文翰,并隨其居住在山東鄒平繼父老家長山朱家村。少年范仲淹在那里一住就是12年,度過了自己求知、發展的漫長過程。
        
    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范仲淹考中進士,從此步入仕途。仁宗天圣六年(公元1028年),當朝宰相王曾、副宰相晏殊賞識其才干,保舉他到北宋中央任秘閣校理。從那時起到慶歷五年為止的17年間,他曾四次進京任職,又四次遭貶降職,屢遭打擊,政治仕途可謂"幾起幾落"。但他始終清正廉潔、堅持改革,與朝中一些守舊官員以及腐朽勢力作堅決的斗爭。
       
    他第一次在朝任職時,正值仁宗皇帝繼位不久,但這個皇帝并不掌握實權,大權全掌握在劉太后手里。劉太后獨攬大權,胡作非為,滿朝文武官員敢怒而不敢言。只有范仲淹一人不顧自己官小位低,冒死上書,請求皇太后把大權交給仁宗皇帝。副宰相晏殊見狀大為吃驚,連忙勸道:"你這樣上書,不但自己倒霉,還要連累我這個推薦人。"范仲淹聽后嚴肅地告訴他:"盡管我是你推薦的,但你卻常常因怕我不稱職而感到羞愧,沒想到現在我又因為忠直而得罪了你。"晏殊聽后,無言以對。后來范仲淹終因大膽上書而觸怒劉太后,被趕出東京,貶至河中府任職。
       
    明道二年(公元1033年),范仲淹被召進宮里,任右司諫。但沒過多久他又因得罪把持朝政的守舊官員受到排擠,再次被貶出東京。
       
    景祐二年(公元1035年)他由于在蘇州治水有功,第三次被召進東京,授天章閣待制。但這次他又因揭露宰相呂夷簡等人結黨營私、嫉妒賢能的丑行而受到打擊再次被貶,到陜西任職。在送別的途中,他對送行的朋友這樣說:第一次被貶你們在送我時說我是此行極光(非常光榮),第二次你們說我是此行愈光(更加光榮),這次你們又稱我此行尤光(尤其光榮),而我這前后已是"三光"了。
       
    公元1043年,范仲淹第三次奉詔回京,不久便被提拔為參知政事(副宰相),與富弼、韓琦等人共同主持朝政。這時的北宋王朝階級矛盾異常激化,農民起義接連不斷,邊境夷族又乘虛而入,差不多已成為瓜分豆剖、揭竿而起的境況。為了挽救國家命運,宋仁宗把一向主張改革的范仲淹調回中央委以重任,并請他拿出改革方案,支持范仲淹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并取得了明顯的效果。這便是北宋歷史上有名的"慶歷新政"。但沒過多久,他的改革方案又觸及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在他們的反對下,這次改革又一次失敗。隨后,范仲淹又被貶。這次他被貶至鄧州任知州。在鄧州寫下了千古名篇《岳陽樓記》。
        
    據說范仲淹到鄧州任知州后,勤于民事,常實施憂國憂民之舉.他經常深入民間,出入在老百姓的田間地頭,有時還親自耕種,深得百姓歡迎。他重安撫、輕懲罰、廢苛雜,在他的《答提行張太傳嘗新耘》一詩中,他曾這樣寫,"長使下情達,窮民溪不伸","但愿天下東,一若樽前身,長戴堯舜主,盡做羲黃民,耕田與掘井,熙熙千萬春"。這充分表達了他憂國憂民的胸懷和對勞動人民生活的極大關注。他希望廣大勞動人民生活在堯舜盛世,過著無憂無慮的閑適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鑿井開飲,耕田而食,安居樂業,享受太平盛世帶來的歡樂! 
       
    為了辦教育,范仲淹在上任的第二年,便主持修建了位于鄧州東南隅的"百花洲"以及"春風堂"和"藍秀亭"等建筑,逐步使這里成為環境幽雅、風景宜人的讀書學習場所。后來他又創辦了"花洲書院",成為當時鄧州的最高學府。閑暇之時,他還常到書院給眾學子講學。范仲淹在他的《獻百花洲圖上陳州晏相公》一詩中曾這樣描繪花洲書院:"穰下勝游少,此洲聊入詩,百花爭窈窕,一水自漣漪,潔白令翹鷺,優戲美戲龜。"說明這花洲書院確實是一處景致迷人、讀書學習的良好場所 。范仲淹的兒子、后官至觀文殿大學士的范純仁,以及官至崇文院校書的張載、曾任鄧州知州的翰維都是從這所書院走出來的學生。
       
    也就是在范仲淹主辦"花洲書院"的同時,他的好朋友滕子京派人來見范仲淹,并送上書信一封。原來滕子京被貶為岳州的地方官員后,經過一番努力,把當地治理成一個經濟繁榮、安居樂業的地方。于是,他便決定整修江南名樓--岳陽樓。像這樣的事情,該有人為此作記才好,那該讓誰來為此作記呢?他想到了自己的好友、文才出眾的范仲淹。于是滕子京先畫了   一幅岳陽樓的草圖并附書信一封,派人送至千里之外的鄧州。
       
    面對老朋友的千里求文,范仲淹甚為感動,當晚便熱情招待了使者,安排信使休息后,范仲淹乘著酒興,在花洲書院秉燭執筆,參照岳陽樓的草圖,他仔細構思起來。當時正值農歷九月中旬,秋高氣爽,菊香飄溢,拿起筆來他頓時思緒萬千。他想到自己的坎坷經歷,想到了自己在鄧州為民做出的一切。他覺得僅僅治理好一個地方是不行的,更重要的是整個國家都富裕了,才能使老百姓真正安居樂業。作為老百姓的父母官,都應該以天下為公,要具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高貴品質。想到此,他便奮筆疾書,很快寫成了千古名篇《岳陽樓記》。其實,這篇名作就是范仲淹一生為人的真實寫照,這篇作品后來被歷代仁人志士奉為經典,直到今天仍然閃爍著催人奮進的先進思想光輝。
        
    范仲淹在寫成《岳陽樓記》后不久,皇帝就下令把他調往荊南府,可他在鄧州的兩年,已與當地人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一聽說他要調往異地,當地老百姓便遮道苦苦挽留,皇帝只好又讓他繼續留任。一直到
       
    黃祐元年(公元1049年)他才離開鄧州調往杭州。
       
    公元1052年5月,范仲淹在調往穎州(今安徽阜陽)的途中,病逝于徐州。鄧州人民在得知這個消息后十分懷念他這位為民造福的父母官  為了紀念他,便在花洲書院旁修建范文正公祠以敬之。北宋治平四年(公元1067年),當時著名的書法家、文學家黃庭堅任葉縣縣尉時,曾到范文正公祠瞻仰范公遺跡,并題詩云:"范公種竹水邊亭,漂泊來游一客星,神理不應從此盡,百年草樹至今青"。后來,范仲淹的四子范純粹于北宋紹圣二年(1095年)任鄧州知州時,又重新整修花洲書院,并繼續發展當地的文化教育。
       
    南宋以后,花洲書院作為培養儒生的基地,發展越來越快。至清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時,任鄧州知州的范燦(系范仲淹后裔)"建書院于范文正公春風閣之下,名'春風書院'"。光緒十四年(1888年),知州蒯辰蓀召集眾鄉紳捐款,整修了書院房舍,改善了師生待遇,并恢復"花洲書院"名稱。光緒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知州葉濟捐銀一百兩,且募捐部分款物,重修花洲書院,并按朝廷詔令將"花洲書院"更名為"鄧州高等小學堂"。從此,"花洲書院"退出歷史舞臺,取而代之的則是新式學堂。
        
    中華民國六年(1917年),"鄧州高等小學堂"又更名為"鄧縣高級小學",民國八年(1919年)當地人士重修春風堂。民國十五年(1926年)學校又更名為"鄧縣縣立初級中學"(簡稱縣中),民國十六年(1927年)移高級中學于文廟,鄧縣初級師范與縣中合并仍稱縣中,到解放初縣中附設高中班。1951年,縣中更名為"鄧縣第一中學校",1958年學校又發展成為高級中學。如今這所學校已成為當地的重點中學,為社會培養出大批的優秀人才。
        
    時光在變遷,社會在發展,雖然這所千年書院曾幾度繁榮與衰落,但范文正公的事跡永遠留在人們的心間,2002年年初,鄧州市委、市政府又重新整修花洲書院,以弘揚范公的事跡,激勵當地更多的學子奮發成才。修復工程規劃面積為8.4萬平方米,包括春風閣、春風堂、藏書樓、先圣殿、覽秀亭、范文正公祠、名人館、百花洲等諸多的建筑和景點,整個工程將于2003年上半年竣工并向游人開放,屆時這里將成為豫西南旅游業中一個新亮點。
        
     "花洲書院"這座千年學府,肯定會重現昔日風采,為世人所關注!驹瓨祟}:范仲淹與南陽】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中國網河南頻道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網 河洛大鼓網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途W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河南農家樂網 中國旅游網 吳氏網 秦氏網 中華舒氏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兔袼拙W 文化遺產網 秦腔戲曲網 中國晉劇藝術網 揚州揚劇網 梨園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