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為何“躬耕于南陽”?
2012/4/20 14:42:23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十年南陽的“躬耕”
諸葛亮曾躬耕于南陽,諸葛亮認為,農業為本,躬耕農業才是本分。“躬耕南陽”之說出自《前出師表》,為蜀漢后主建興五年,也即公元227年所作,當時諸葛亮47歲。20年前應為公元207年,諸葛亮僅27歲。這一年他遇到了知音賢主——劉備“三顧茅廬”,從此生涯經歷了一個大變化。但他出山前,當“布衣”,在南陽過著“躬耕”生活,究竟有多少年呢?學者們考證,應為十年左右,即在公元197年,他17歲,便開始了在南陽一帶的“躬耕”生活。
10年間,他自己不僅“躬耕”,而且還做了很多事情:
第一,他在南陽成家立業,娶了賢妻。《襄陽記》載:“黃承彥者,高爽開列,為沔陽名士,謂諸葛孔明曰:‘聞君擇婦,身有丑女,黃頭黑色,而才堪相配。’孔明許,即載送之。時人以為笑。鄉里為之諺曰:‘莫作孔明擇婦,止得阿承丑女。’”諸葛亮選擇對象與一般人不一樣,重德重才而不重色,這是很高尚的一種愛情觀。
第二,博覽群書,終使自己成為具有廣博知識,上知天文、下曉地理的杰出人才。據記載,有一天他和文壇密友石韜、徐庶、孟建(即石文元、徐元直、孟公威)“游學”交談時,發覺三人讀書“務于精熟”,孔明頗不以為然,認為這樣死讀書將來最多官至“刺史”、“郡守”。而他則不然,“獨觀其大略”,所以能廣讀群書,又密切聯系實踐,自己有創見,最后方有大成就。
第三,隱居南陽10年,諸葛亮還廣交一批知識界名士和政界人士,這為他27歲出山準備好了必需的條件,用現代的話說,就是建立了一個可貴的人際關系網。由于當時南陽特殊的地理位置,名人大多都曾在南陽留下足跡,南陽本地的名人也很多。見于《三國志•蜀書》的,有本籍襄陽的龐統、原籍扶風的法正、原籍河南的杜夔等文化人士。
南陽是當時經濟文化重鎮
東漢的南陽,已發展成為全國第一大郡,城鎮最多,人戶最多。比起首都洛陽,南陽的城市數和人口、戶數則幾乎超過一倍。應該說,選擇這樣一個繁盛城市棲身,正是諸葛亮的明智之處。
南陽地區,在兩漢時期,還出過許多文化名流,他們的功業學問,一直在后世流傳,這也正是求知若渴的諸葛亮所特別喜愛的環境。我們從史傳中可以看到許多這樣的實例。首先,自西漢武帝“尊儒”以后,南陽地區就涌現了許多儒學世家,兩漢之間著名循吏任延,本身也是學習儒書的拔尖人物,史稱:“任延字長孫,南陽宛人也。年十二,為諸生,學于長安,明《詩》、《易》、《春秋》,顯名太學,學中號為‘任圣童’。”后來在東漢政府任職時,堅持辦學和慈善事業,“令耕公田,以周窮急”(《后漢書•循吏列傳》)。《后漢書》介紹了東漢時許多儒學大師和文學名士,如南陽堵陽人尹敏,章陵人謝該,蔡人劉珍等。史上以“擊鼓罵曹”聞名的東漢名士禰衡,也曾到過荊州南陽地區,諸葛亮正當青年,應當聽說過此人,并受到他的影響。
南陽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
南陽乃至整個荊州地區在軍事和交通上具有重要地位,這里是四戰之地和“兵家必爭之地”。諸葛亮自己在《草廬對》中,則以更廣的眼界分析更大地域的荊州形勢:“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處在這樣的地方,能看清東漢末年群雄爭戰的形勢,看清各大軍事首領的優劣。另外,這里群賢畢至,幾乎形成了一個有名的學派,歷史上稱為“南陽學派”或“襄陽學派”,文壇摯友們互相論述政治軍事形勢,或互相推薦賢主,也是很好的機遇。聰明而正當盛年的諸葛亮,正是出于這樣的考慮留在了南陽地區,一待就是10年,這正是他生命中最好的歲月。
南陽重要的戰略地位,歷來為軍事史家和戰爭史家注目。自戰國秦漢以來,南陽地區的爭奪戰爭前后數十次,幾乎河南、湖北、關中有關的重大戰役,南陽都不可避免地或成為戰爭前哨,或必經之途。秦統一六國戰爭中滅韓滅趙,南陽是關鍵的軍事據點。歷史上聞名的楚漢戰爭中,南陽地區也是劉邦項羽激烈爭奪的地區之一,更是劉邦從關中東進的重要關口。至于西漢末年農民戰爭中,南陽是東漢劉秀的奠基之地,他是在南陽城區開創帝業的,史上著名的昆陽之戰,就發生在南陽的北界。從上所見,南陽地區一直都是全國的戰略要地,正是這一點,才吸引了少有大志的諸葛亮,選擇了在這里“躬耕”,等待時機,發展自己的一生。【原標題:諸葛亮為何“躬耕于南陽”?】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南陽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