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wǎng) >> 南陽 >> 名人名家 >> 名人與河南 >> 瀏覽南陽

“名將吳阿衡遺骨千里歸故鄉(xiāng)”系列之三 “刎頸之交”力助歸葬

2014/7/1 16:45:47 點擊數(shù): 【字體:

蜿蜒曲折的山路上,7個人抬著一尊英雄的銅像,前往英雄的故鄉(xiāng)。途中休息時,他們禁不住一次次深陷對英雄的回憶和懷念……

在我的童年時代,阿爾巴尼亞電影《第八個是銅像》在中國熱播,為抗擊法西斯而犧牲在疆場的易卜拉欣,成為我們那一代人的偶像。“消滅法西斯”,“自由屬于人民”——影片中的道別口號,是小伙伴中的流行語。

長大后,我才知道,其實中國人對故鄉(xiāng)有著更深厚的情感,死后回歸故鄉(xiāng)的愿望也更強烈。

近些年,各種歸葬故鄉(xiāng)的消息不時見諸報端。1999年底,彭德懷骨灰回到故鄉(xiāng)湘潭;2009年,賀龍骨灰遷回家鄉(xiāng)張家界;2011年,陳賡大將夫婦的骨灰遷回湘鄉(xiāng)。這個名單上,還有林伯渠、傅雷、陳明仁、劉銘傳、季羨林,以及一批抗美援朝烈士,等等。

而在海峽那邊,蔣介石、蔣經(jīng)國父子的靈柩一直沒有入土為安,只是暫時安放在桃園縣某處,以待來日落葉歸根。而于右任臨終的愿望,也是統(tǒng)一后歸葬故鄉(xiāng)。生前,他交待先把自己葬于高山之上,以時時可以望見大陸:“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陸;大陸不可見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鄉(xiāng);故鄉(xiāng)不可見兮,永不能忘!天蒼蒼,野茫茫;山之上,國有殤!”

相安之地莫如故土。歸葬故鄉(xiāng),是對死者的慰藉。從這個意義上說,張氏情深義重,也堪稱偉大,她為吳阿衡守墓十余年,一直堅持到有機會回歸故土。

站出來幫助張氏的人是王鐸。這位著名書法家是吳阿衡生前好友,他慨然接受張氏之托,奔波方城聯(lián)系吳阿衡家人,并給與“麥舟”之助,使老友最終得以回歸故土。

巧合的是,就在吳阿衡墓動遷那天,王鐸似乎完成了人生最后的心愿,在家鄉(xiāng)孟津溘然長逝。對吳阿衡,王鐸的內(nèi)心,又飽含著怎樣的情誼?

“貳臣”送忠臣歸鄉(xiāng)

在北京艱難守墓多年后,張氏終于找到一個機會。得到了王鐸在京城為官的信息,她“宵扣公扉”,悄悄拜訪,將守墓經(jīng)過詳細道出。王鐸十分震驚,“悼惜良久”,感慨無限。

王鐸是孟津人,與吳阿衡既有河南同鄉(xiāng)之誼,又長期同朝為官,彼此意氣相投,“稱刎頸之交”。得知吳阿衡的消息,勾起他無盡的故人之思。

這時天下已漸漸安定下來,但很多人的內(nèi)心卻仍久久難安,王鐸就是其中一位。這位明清之際最負盛名的書法家,陷入了一種難以自拔的痛苦。

王鐸在明朝曾擔任禮部尚書,入清后,又被任命為禮部尚書,保持了原有待遇,物質(zhì)生活也當十分富足,但他并不快樂。他是“貳臣”,不但沒有“舍生取義”,還做了清朝的官,做的還是最要臉面的禮部尚書,這不僅讓別人看扁他,也讓他自己跟自己過不去。他最好的朋友中,吳阿衡最早死難,倪元璐則在北京城陷時,聞聽崇禎自縊,“整衣冠拜闕,大書幾上曰:‘南都尚可為,死吾分也,勿以衣衾斂,暴我尸,聊志吾痛。’遂南向坐,取帛自縊而死”。黃道周則組織義軍抗清,被俘后嚴詞拒絕投降,從容赴難。哥們都死得磊落,王鐸卻“茍活”下來,強烈的反差,令他為“時人所鄙”,內(nèi)心郁悶不已。

盡管王鐸降清有諸多無奈,但所受的儒家教育及生平經(jīng)歷,讓他的靈魂經(jīng)常受著“喪失名節(jié)”的鞭撻,又有苦難言,只能將自己的內(nèi)心層層封閉起來,變得十分頹唐,常常放縱狂飲,糟踐自己,“萬事無如杯在手,百年幾見月當頭”。

張氏在北京見到的,就是這樣一個王鐸。她對王鐸說,吳阿衡為明朝死,在清朝已不能明言,守墓之事無人知道,“但得殘蛻歸故里,葬宗祖墓足矣”。

王鐸毫不遲疑,當即應承下來,說自己馬上要奉命祭華山,歸來時可以繞道方城,聯(lián)系吳阿衡的家人,讓他們前來北京協(xié)助遷葬。

不久,王鐸辦完差事,“取道宛鄧”,來到方城,召見吳阿衡的長子,責之曰:“若翁遺骨在燕,若庶母守之歷有年,爾不念何以為子,禽犢耳。”說得吳的長子慚愧萬分。王鐸看到吳家當時生計艱難,就拿出一百兩銀子,令吳家人前往北京。

出資助人歸葬,在古代被稱為“麥舟之贈”,典出自范仲淹之子范純?nèi)剩罡该巴K州運糧,返回時,遇到故人石曼卿有喪事卻無錢歸葬,就將糧食和船一并贈給他。此后,這種饋贈就被稱為“麥舟”,是很積德很攢人品的事兒。

王鐸此時已心力交瘁,病體纏身,不能前往北京,即寫信拜托朋友幫助處理吳阿衡遷葬之事,自己回了家鄉(xiāng)孟津。

1652年三月十八日,“時值春初,月色朦朧,陰雨霏微,鼓漏甫下,群動皆息”,張氏帶著家人為吳阿衡遷葬。為了感謝王鐸,她專程取道孟津。到了孟津她才知道,就在他們遷葬那天,王鐸與世長辭。張氏到墓前焚香拜謝,然后沿著成皋(今滎陽)、臨汝(今汝州)一帶的崎嶇山路,返回方城,將吳阿衡安葬于家鄉(xiāng)。

安心之地心難安

方城縣工業(yè)園區(qū)邊緣,因為修路,吳阿衡墓冢被毀過半,黃土裸露,草色零亂,看上去冷落凄清。

自王鐸“麥舟之贈”,吳阿衡得以歸葬故里,在這里已長眠了360年,直到近日,他的墓不再被尊重。

吳阿衡過去在方城長期得到尊重,鄉(xiāng)里關于他的傳說很多,“忠毅”的英烈甚至被神化。他生前在家鄉(xiāng)名聲很好,曾在家鄉(xiāng)架橋鋪路,并捐錢出力避免了一次兵燹,清初歸葬故鄉(xiāng)時,吳阿衡即受到本地文人尊重。明末清初官員、學者彭而述為他撰寫墓志銘,借王鐸之口贊其為關羽、岳飛一流人物,認為其浩然正氣,可“維持世道,表率一代”。

到了清朝中期,為明朝壯烈犧牲的吳阿衡,也受到了清廷的尊重。乾隆年間,清朝已建立100多年,統(tǒng)治十分穩(wěn)固,為進一步確立儒家思想,達成統(tǒng)一價值觀,乾隆在文化上采取了一系列舉措,彰揚忠臣,鞭撻貳臣。

他下令編纂《貳臣傳》,把降清的明朝官員都稱為“貳臣”,認為他們“不能為其主臨危受命”,“大節(jié)有虧”。不但如王鐸等被迫投降者,功勛卓著的洪承疇、李永芳,也都“入選”。甚至未在明朝任職的開國元勛范文成,僅因為曾是明朝的生員,也不幸“入選”此書。

另一方面,乾隆大力表彰因抗清遇難的明朝官員,“念殉節(jié)諸臣各為其主,義烈可嘉,更冀以褒揚忠良,風示未來”,他命大學士、九卿集議,將晚明殉節(jié)諸臣匯為一起,用資表彰。此書即《欽定勝朝殉節(jié)諸臣錄》,吳阿衡被收錄其中。

得到乾隆公開表彰后,吳阿衡在方城名聲更著。他故居的三進院落,都被改造為“吳阿衡祠”,稱“大堂”、“二堂”、“三堂”。他家所在的街道,也被稱為吳府大街。

吳府大街之名,延續(xù)至今;吳阿衡祠,卻已不見蹤影。據(jù)吳阿衡后裔吳建松、方城文管辦主任王海林介紹,“大堂”、“二堂”毀于上世紀五十年代,當時縣里的化肥廠要建職工宿舍,沒有木料,就將明代古建拆掉,蓋起了一排簡陋宿舍。“三堂”毀于兩年前,因地產(chǎn)開發(fā)商要建住宅區(qū),在方城某主要領導的支持下,與吳阿衡有關的最后一座建筑——也是方城唯一明代建筑,被拆毀。這事兒在方城民間引起很大反響,許多人為此憤慨不平:“不知道為啥,我們這樣急著踐踏自己的傳統(tǒng)和文化!”

吳阿衡的墓,現(xiàn)在處于兩條路交會處,如果兩條路繼續(xù)向前修建,這座古墓將被徹底抹掉。那時候,曾經(jīng)讓方城人引以為驕傲的吳阿衡,在故鄉(xiāng)的大地上,就再也沒有一點印跡。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河南商報(2014-05-28)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qū)
友情鏈接 商都網(wǎng) 中國網(wǎng)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wǎng) 新華網(wǎng)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wǎng) 河南省書畫網(wǎng) 中國越調(diào)網(wǎng) 中國古曲網(wǎng) 博雅特產(chǎn)網(wǎng) 福客網(wǎng) 中國戲劇網(wǎng) 中國土特產(chǎn)網(wǎng) 河南自駕旅游網(wǎng) 中華姓氏網(wǎng) 中國旅游網(wǎng) 中國傳統(tǒng)文化藝術(shù)網(wǎng) 族譜錄 文化遺產(chǎn)網(wǎng) 梨園網(wǎng) 河洛大鼓網(wǎng) 剪紙皮影迷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