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金代大詩人元好問以《煉真春暮》為題寫的一首詩。
方城縣老城區北門之外、古驛道西側、緊臨省道魯姚路,有一處宮殿式建筑,它背靠伏牛山,東臨小溪,獨居高臺,頗為壯觀,它就是相傳東漢所建的皇家道觀煉真宮。
煉真宮呈方形,四邊各長150米,面積2.25萬平方米,宮城城墻為土筑,殘高5~6米,厚2~3米,夯層0.8米~1.1米。原存建筑多為清代所建,新中國成立后多已毀壞。1994年,方城信眾在宮觀原址上自發復建。
煉真宮的第一個主人,是東漢湖陽公主劉黃。劉黃是漢光武帝劉秀的大姐,劉秀立國后她被封為湖陽公主,封地在今唐河縣湖陽鎮,距此不過50公里。煉真宮原為其行宮,后成為她修行的地方。一代公主,最終獨伴青燈,成為女冠,其間深藏著一個凄婉的故事。
北宋時,兵部侍郎范致虛亦曾居此,并多有營建。元末明初,煉真宮迎來了它的“男一號”——張三豐,他在此修煉三年,留下諸多遺跡傳說。
今日煉真宮,在原址上恢復重建了殿房百十余間,紅墻碧瓦,雕梁畫棟,十分壯觀。
“煉真宮的與眾不同處,源于皇家道觀的特殊背景和傳奇人物張三豐。”方城縣旅游局副局長華云杰講道。
劉黃是東漢長公主,尊貴無比,她的行宮為劉秀所造。劉秀為何要在此建行宮呢?
華云杰分析:“方城自古是南北交通的重要關隘、軍事重地,是南船北馬交接地,商貿繁華。同時又是帝鄉南陽北門,劉秀曾在此避難與平叛,與方城淵源頗深。煉真宮正處于古方城北門外的古驛道西側,緊臨潘河水路,泛舟可直達公主的封地湖陽,乘車可抵皇城洛陽,交通便利。”
煉真宮附近至今統稱“駝場”,為古時商隊臨時寄養駱駝的地方。與煉真宮隔水相望處,便是明清山陜會館及當時所建的一些票號當鋪銀匠鋪等,可見直到近代,這兒一直繁華。
地理位置占優,是煉真宮建于此地的重要原因。更深層原因,還是緣于湖陽公主失意的人生。
姐弟情深 弟欲為姐做媒
走進煉真宮,我發現它有中東西三部分建筑,以一條南北中軸線為對稱軸,主要殿閣都在中軸線上,中軸線東西兩側,都有一系列附屬殿閣。
中軸線上,天爺殿后,有一兩層斗姆閣,一層供奉斗姆,斗姆為北斗眾星之母。二樓為公主樓,供奉著湖陽公主劉黃和劉秀的兩位皇后。
斗姆閣為仿古風格建筑,挑角飛檐,并飾以龍蛇魚獸,雕窗鏤楹,琉璃筒瓦,金碧輝煌。
二樓上,公主居中,面容極年輕,神情無憂無慮。有一種未經世事的秀美,衣飾是人間的華貴,而非道家的飄逸。公主身側,除劉秀的兩位皇后外,還有侍女和宮廷樂隊。整個殿閣,沒有道家仙山縹緲的孤寒,只有人間情味的奢華清雅,散發出細膩的女性氣息。樓門對聯是“灑脫紅塵入真境,不戀富貴修善身”。
公主塑像極美,而真實的劉黃,卻是歷經磨難與風霜。作為劉秀的大姐,劉秀創業時期,她為弟弟分擔了許多,兩人一向感情深厚。
劉秀兄弟姐妹六人,長兄劉寅、次兄劉仲、二姐劉元先后死于戰亂,劉秀因此對大姐和小妹伯姬疼愛有加,建武元年(公元25年),劉秀始登大位,人心悅服,他將大姐和小妹分封為湖陽公主和寧平公主。寧平許配功臣李通,婚姻美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