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立“葉子”理論
“綠色代表一種顏色,包括‘綠色食品’、‘綠色通道’”,“我心中的綠色應該像湖水一樣純凈無污染。”記者到十二小采訪時,在教室外意外發現——整堂語文課時間簡短,約35分鐘,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
下課后,記者見到了該校校長魯祖義,他給人的第一印象是沉著、穩健。對于新式的教學,魯祖義介紹,每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特的個體。順應人的發展,弘揚人的個性,充分發揮課堂的主陣地作用,讓孩子們在和諧健康的環境中成長,這就是他創立的“葉子”理論。
他改革了教學模式,讓學生在課堂中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歸納問題,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新模式推廣后,學生在課堂學習中效率得到很大提高,很多學生上課時,由被動變為主動,實現了有效學習,高效課堂。
培育校園文化
該校五年級語文老師馬冬梅介紹,新教學模式推廣后,課堂時間短,效率很高,學生在課堂上變得十分活躍。隨著教學模式的不斷改革和完善,每節課由原來的45分鐘壓縮為40分鐘,再壓縮到35分鐘,最后部分課時被壓縮到30分鐘。節省出來的時間,孩子們有更多機會參加各種活動。
學生張遨翔告訴記者,學校每天上午、下午都有30分鐘大課間活動,每周五下午有課外活動,還成立了文學、英語、書法、繪畫、科技、合唱、舞蹈、武術等課外活動小組。他和很多同學都報名參加了課外活動小組。
學生李如一說,學校經常組織開展“中華古詩文誦讀活動”、“永恒的文學經典研讀活動”、“金鑼號”校園文化節活動、“歌唱祖國、愛我中華歌詠比賽”、“講誠信故事、做少年君子”等。李如一喜歡上了朗讀和演講,表達能力得到很大提高。
魯祖義介紹,校園文化是學校教育的靈魂,教孩子6年就要為孩子考慮60年,想要使孩子全面發展,必須營造適宜人才成長的教育生態環境。如今,該校豐富的文化活動,已結出了豐碩的成果,曾多次在全國全省比賽中取得優異成績。學生們在活動中鍛煉,在經歷中感悟,德智體美勞綜合素質得到了全面發展。
支教邊遠地區
2004年,黨中央、國務院決定從中東部地區選聘大中小學校長到西部地區開展教育對口支援。魯祖義順利通過選拔,當上了“中國西部教育顧問”。2004年3月,魯祖義到達內蒙古科爾沁左翼后旗教育局,開始支教生涯。他通過調研得知,這里的教育還是傳統模式,但蒙族同行尋求改革的積極性很高。
2005年5月,魯祖義帶領由4名省級骨干教師和6名學生代表組成的南陽市十二小支教團到達科爾沁大草原,開展了為期12天的支教活動。魯祖義通過上示范課、舉辦教改沙龍、召開報告會等方式,把自己的經驗傳授給當地教師和學生。
頂鋼,男,四年級學生,他立志學好文化知識,長大參軍報效祖國;阿娜,女,立志做一位牧區教師;特日格勒,女,長大后想當研究生,專門研究一種能生長在大沙漠里的植物,抵御風沙……魯祖義翻開自己在內蒙古所寫的日記,向記者介紹,在支教過程中,那里的學生給自己留下了深刻印象。這些孩子對知識的渴求,樹立的遠大抱負和理想,令他感到欣慰與振奮。他覺得自己只是一個好教師,他追求的目標是做一名教育型、專家型校長。本報記者 石張楠【原標題:“中國好校長” 京城載譽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