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南陽 >> 名人名家 >> 身邊名人 >> 瀏覽南陽

守望瀕危民間文化的老人

2014/7/30 16:14:51 點擊數: 【字體:

守望瀕危民間文化的老人 
 
張自亮老人 
 
守望瀕危民間文化的老人  
 
老人已出版的書和樣稿,他的目標是出版10部著作。 
 
    淅川縣一位82歲的老人在身患疾病的情況下,孤身在外租賃一間簡陋小屋,10多年間致力搶救當地三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完成了18萬字的《淅川鑼鼓曲》、15萬字的《淅川大調曲》和23萬字的《淅川古俗》,并力爭在有生之年寫出十部民間流傳的口頭文學和民俗傳說。
 
    這位老人就是淅川縣文化館離休干部張自亮。
 
    [簡陋小屋寫巨作]
 
    6月3日上午10點,見到張自亮時,他因為身體不舒服還躺在床上。簡陋的一間大屋內凌亂不堪,從中間被一排書柜隔開。里間是張自亮的臥室兼書房,堆雜著書籍和資料,外間放著幾張沙發,上面落滿了灰塵。
 
    這兩天,老人身體不適,沒有出門。家里請來做飯的保姆也回鄉收麥子了,他快到中午還沒吃上早飯。
 
    這樣的日子老人已習慣了,真正令他癡迷的是收集的那些民俗文化資料。“現在正校對《淅川大調曲》,馬上就可以出版”,張自亮談起工作就來了興致。《淅川大調曲》是他計劃完成三項非物質文化遺產整理的第三部,此前,他已經出版了18萬字的《淅川鑼鼓曲》和23萬字的《淅川古俗》。
 
    “別看我現在好像很老態,生活條件也差,但我腦袋還清醒。”張自亮指了指自己的灰白頭發,顯然很不服老。他找出自己床頭存放的一個袋子,打開來看,里面全是他收集的民歌、民謠、歇后語、傳說、諺語、古俗、老民居照片、剪紙、服飾穿戴、皮影、古燈籠、風箏等等,可謂五花八門,包羅萬象。老人說:“你別小瞧這些我從收購站、垃圾堆撿來的‘廢品’,在我眼里可都是難得的寶物。”
 
    [為民間文化遺產奔走]
 
    張自亮原本可以安享晚年,他是解放前參加工作的“老革命”,離休后的待遇也不錯,四個子女還都爭著為他養老。但老人一生和文化結緣,癡迷其中,離休前,他在縣文化館工作,愛唱,愛寫作,喜歡收集民間風俗、民歌、民謠、民間傳說等。他說:“我不愿眼睜睜看著這些民間文化遺產被遺忘。”
 
    離休后,雖然身體大不如以前,但張自亮還是拄著拐杖奔波在田間地頭、穿梭在大街小巷,重新開始收集民間文化,有時寧可飯不吃、覺不睡,也要搞到第一手材料。只要聽說淅川哪里有民間藝人,不管路多遠他也一定要去拜訪,一次為了見一位民間藝人,他一天步行了60多里。
 
    經過辛苦采集,不少很有價值且幾乎失傳的民間“奇葩”又被挖掘出來。這其中,就有他已出版的18萬字的《淅川鑼鼓曲》,淅川鑼鼓曲因用鑼鼓伴奏得名,是用民歌連綴說唱故事的形式表現,在當地曾影響廣泛,但現在會唱的很少,而且都是老年人。張自亮挨個尋找會唱的藝人表演,記錄下唱詞、曲譜,使該曲種得以文字保存。靠著這樣原始的辦法,他硬是把另一項散落在淅川民間的文化遺產——《淅川大調曲》也整理出來,并已寫成書稿,準備出版。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10多年的努力,近200萬字的民間資料擺在了老人案頭。前些年,因經濟原因無法出書,他只得在夜晚伏案抄寫。張自亮說:“白天大部分時間都下鄉了解民情,只有在晚上才能整理寫作,為此把眼睛也熬壞了不少。”在他居住的陋室里,記者看到收集的材料摞起來有1米多高,墻上掛的、桌上堆的、書柜里藏的,屋內能利用的空間全都被資料堆滿。
 
    [不為名利的老人]
 
    熟悉張自亮的人都知道,老人還有個“怪脾氣”,他做這些工作全是自費,別人的便宜一點不占,老人說:“這10多年,我為寫作沒伸手向公家要一分錢。”
 
    寫書期間,無論購買筆墨、郵票、信封,還是乘車外出收集資料、住宿吃飯,他全都自費。他離休后,每月有一筆在當地足可以生活得很好的養老錢,但他全用在了搶救民間文化遺產上,自己卻過著粗茶淡飯的生活。
 
    去過張自亮家的都知道,他至今睡的還是上世紀50年代的一張木床,用的是一個自己動手制作的簡易書柜,每天寫作用的書桌也是一個老掉牙的“三斗桌”。他的住房是租賃的,創作室是過去的一個食堂改造過來的。
 
    第一部《淅川古俗》出版后,縣政府考慮到老人生活狀況,準備給他撥一筆可觀的稿酬,讓他好好補養身體,同時購置些像樣的家具,卻被他一口回絕。他說:“我出書是為了搶救民間文化遺產,不是為了掙錢才干的。”
 
    后來,縣政府出面給他每月補貼100元房租,另外每月付300元給他請個保姆照顧生活,好讓他安心創作。在年邁體弱的情況下,除了《淅川鑼鼓曲》、《淅川古俗》外,張自亮還出版了25萬字的《淅川風光》和33萬字的《淅川大案奇案錄》。如今,在忙著校對《淅川大調曲》之余,他還整理了《農民起義軍在淅川》、《淅川諺語》等4本書,均已成稿。老人說,雖然身體已大不如前,但他要和時間賽跑,目標是在有生之年“寫出10本書”。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河南日報(2008-06-20)
0
下一條:沒有了上一條:種糧大戶焦強 用智慧種田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