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個天生對書法比較敏感的人,我看過的書法作品和讀過的書法理論書,一般都能記得。說上面這句話就是為了我下面這句話:我對張青山的書法印象太深了。
張青山 的書法可以說是最有個性,最有自己烙印的一位書家,我曾經在一本電子書中全方位了解他的作品和介紹,后來在《青少年書法報》也讀到他的書法作品,所以說對 張青山先生的書法我是有太多的話要說。
張青山先生的書法無論隸書還是篆書或者章草都是具有鮮明個性的一位書家,他的作品在眾多的作品中可以一眼使人認出,可以粗粗一看就知道那是張青山的東西,風格太強烈了,但他這樣的強烈的書法風格是來自于傳統,不是像鄭板橋那一種憑小聰明,故作玄虛,不切合實際的創新的書風,是野道。 張青山先生的書法風格是淵源有自,是有根有本的書風是正道。如果把 張青山的書法作品來個通俗的比喻,他的書法不是如《射雕英雄傳》中的歐陽鋒一樣的倒練《九陰真經》的旁門左道,他是《射雕英雄傳》里的周伯通,他是自己悟出了雙手互博,很新奇,但沒有脫離一個“法”,這很重要。所以我給張青山先生很高的評價,書法寫得好的書家太多,但能獨樹一幟,形成獨特的風格這個是我很欣賞和推崇的。
對于 張青山先生的書法作品,我尤其喜歡他的隸書,看他的作品給人就是雄渾一路,看張青山先生的作品可以看到一些小巧,但都是為了突出作品中的硬、挺、健而襯托的。
剖析一個書家要仔細研讀他的技法的組成,看看他寫字的手段是巧妙在那里,和別人又那里不同。我把 張青山 先生的書法作品看了又看,我請大家要注意 張青山書法的張氏書法語言來自于他的獨特的線條的處理,請書友們仔細看 張青山 先生的書法作品中很少用圓線條,很少用曲線來表達書法的韻味,他的處理方法基本上是直線的線條比較多,但如果老是直線線條,讀者看了會覺得無味和無趣,我不知道 張青山 先生是有意還是無意的在線條中經常是使用一波三折,或者說是一根線條提按反復,輕重結合,這樣的處理是字形略扁,結體成方,有些筆畫如有神助,在字法和筆法的交互中顯得那么完美。 張青山的作品基本上是中宮收緊,線條由中間往四面爆發,在隸書中揉進篆書,而在篆書中也有隸書,就這樣的交融就這樣的碰撞,寫出純男人的書法。
但看 張青山 先生這幅作品我沒有看到他在線條的處理上的壓筆折鋒殺紙,寫得很平和。如【五】的最后一筆橫畫就一筆完成,我看了總覺得缺少了什么,缺少了老辣,缺少了我希望的一股狠勁,一些波磔,寫的雷同,看了最刺眼的是【富】字用了篆書的筆法來完成上面的寶蓋頭,可就是這圓筆在這幅作品中顯得那么格格不入。
可能先入為主吧,可能我是一個懷舊的人吧,看了 張青山先生的這幅作品說了這么多煞風景的話,但愛之深才責之切,我是一個喜歡說真話,說我心靈和這幅作品對話的第一感受,主觀和感性的東西很多,優點還是缺點,留給網友們評價吧。【原標題:汲古齋主人品評河南青年著名書法家12人之--- 張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