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前,80多歲的劉奶奶制作香囊
風俗雖流變 文化永恒傳
五月五,過端午。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撒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民俗流淌于民族的血脈,農歷五月初五的端午節與中秋、春節并稱為中華民族三大民間節日。本期端午專題將與您一起跟隨端午詩歌了解一個傳說、一段歷史、一種寄托。
“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 舊俗方儲藥羸軀亦點丹。”端午節又叫詩人節,在詩歌的引領下,南陽端午文化呈現別樣的浪漫氣息。
悼屈原 千古愛國情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靶Τ彰烀,不能洗得直臣冤 。 ——唐·文秀《端午》
每年的農歷五月初五,是我國傳統的端午節。它起源于春秋戰國時期,流傳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是中華民族最為古老的傳統節日之一。關于端午節的由來,歷史說法比較多。南北朝時南陽人宗懔的《荊楚歲時記》認為端午節起源于屈原,此種說法影響最深最廣,占據主流地位。
南陽春秋戰國時屬楚國,對于南陽人來說紀念屈原是端午節最核心的一個習俗。屈原忠心報國,卻遭讒言被流放。公元前278年的農歷五月初五,當他聽到楚國被秦國滅亡的消息時,悲憂交加,投汨羅江自盡,以死來證明其矢志報國的忠貞之心。
在今天的西峽縣,有一處古跡叫屈原崗,據說是當年屈原“扣馬進諫”阻止楚懷王西去秦國接收割地騙局的地方。著名歷史學家錢穆在《屈原放居漢北考》一章中也提到:“《南陽府志》內鄉縣有屈原岡!独ǖ刂尽穬揉l縣即析縣故地。則原為三閭大夫正在所地,故有岡名遺跡。”析即楚白羽地,北魏時改名中鄉,隨開皇中避諱更名內鄉,現在西峽縣境內。近年來,西峽依據與屈原相關的歷史遺跡、楚辭詩歌、端午文化等,對屈原文化進行挖掘、整理、保護和開發,取得了初步成效,并得到中國屈原學會和學術界肯定。
賽龍舟 午日觀競渡
共駭群龍水上游,不知原是木蘭舟。云旗獵獵翻青漢,雷鼓嘈嘈殷碧流。屈子冤魂終古在,楚鄉遺俗至今留。江亭暇日堪高會,醉諷離騷不解愁。
——明·邊貢 《午日觀競渡》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一項重要活動,現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唐代杰出詩人劉禹錫在《競渡曲》中,也記述了賽龍舟風俗的來歷和熱鬧場面:“沅江五月平堤流,邑人相將浮彩舟。靈均何年歌已矣,哀謠振楫從此起……”如今古時村莊間大聚會已成為群眾性體育賽事。在今年端午節當天由河南豫促會主辦的2014南陽市端午龍舟大賽,將在美麗的白河舉行。
對于南陽人來說紀念屈原的水上項目除了賽龍舟還有洗河水澡。“兄弟,老表,白河洗澡。洗得白,上不來,洗得黑,氣得哭。”這是在南陽流傳的童謠。端午節里白河兩岸的南陽人,有大清早到白河洗澡的習俗。傳說河里洗澡可以耳聰目明,身體健康,無病無災。因為屈原是投江以身殉國的,這也表達了對他的憑吊和追思。
過端午 艾粽滋味長
玉粽襲香千舸競,艾葉黃酒可驅邪。騎父稚子香囊佩,粉俏媳婦把景擷。 ——宋·許文通 《端陽采擷》
吃粽子、做香囊、插艾草和喝雄黃酒令端午在舌尖上、香氣中更接地氣兒。
葫蘆形、三角形、菱形以及各種小動物造型……在南陽 自古就有孩童在端午節佩戴香囊的習俗。香囊又叫香布袋,它是最受我們歡迎的端午節特色飾物。手工制作的香囊宛如藝術品又展示著民間手藝人的藝術造詣。香囊內裝有蒼術、白芷、辛荑等中藥配制的香料,據說對孩童具有防病健體之功效。 如今,手工香囊越來越少,機器制作的依然精致。五色線與香囊并用寄托著大人祈求屈大夫保孩童一年平安的心愿。
掛艾、喝雄黃酒的習俗,則更加體現出端午避瘟保健的意蘊,在古詩中也有過生動的描繪。《小重山·端陽》里有“碧艾香蒲處處忙,誰家兒共女,慶端陽。細纏五色臂絲長,空惆悵,誰復吊沅湘”的描繪。
對于很多人來說吃粽子是端午節最為重要的餐桌儀式。據傳屈原投江自盡后,人們為不讓其尸身遭魚蝦吞噬,紛紛制作粽子、雞蛋、麻葉、熟蒜等精美小食品投入江中,表示撫慰忠魂的哀思與寄托。其實這也是民間一種寄物言志、抒發愛國情懷的具體體現。
南陽端午節的文化味兒濃不濃?記者就此采訪了民俗專家白萬獻。白萬獻說,端午年年有,風俗流變,但對美好生活的祈望始終一脈相承。不要糾結端午節到底該“吃粽子”還是“過文化”,粽子當然要吃,盡管粽子有可能只是一種過節的形式了,但即便是形式,該延續的一定要延續。端午節不可能僅僅是粽子節,一枚粽子的意義也不僅僅是填飽肚子,它更多的意義在于這是一個記憶的符號,而每個人的記憶匯聚起來,就成了民族的記憶、民族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