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召燈謎:流光溢彩40年
2014/12/8 10:13:52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馬年元宵節,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燈謎)之鄉”的南召縣,恰逢第四十屆燈謎藝術節,燈謎文化活動盛況空前。縣城除在錦華廣場設置大型主謎區外,縣城主要街道分別由縣農辦、教體局、新華書店、信用聯社、城郊鄉搭建5個大型謎區。這些謎區張燈結彩,制作造型各異的“馬”形巨燈,懸掛1000余盞彩燈,張貼4000多條謎語,吸引數萬群眾前來觀燈猜謎。
燈謎文化 紅紅火火
燈謎文化在南召有悠久的歷史。據記載,清朝末年時,南召縣一新任知縣,元宵節在縣衙門口豎起一根百尺高桿子,頂端懸掛一紅包,讓眾人猜射包里為何物?南召名士張文申到此一看,迅速猜中此物為羊(仰)頭也,一時在坊間傳為佳話。
歲月流逝,“昔日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1975年,南召縣文化館在元宵節舉辦了首屆燈謎晚會,深得當地群眾的喜愛。自此,元宵節舉辦燈謎競猜會成了民間傳統文化活動。每年正月十五、十六,由縣委宣傳部牽頭,文化部門承辦這一盛會,數百盞彩燈輝映,上千條謎語高懸,吸引無數觀眾。1983年,燈謎猜射活動又增添了趣聯競對,謎會內容更加豐富多彩。
謎會由最初的一個謎區,增添到三五個謎區,又擴大到十余個謎區。每逢謎會,縣城的機關干部、工廠工人、街道居民、學校師生紛紛走上街頭競相觀燈猜謎,縣城周邊的十里八村群眾,摸黑云集到縣城參加猜謎。
在謎語猜射時,工作人員不接受猜射者的口頭答案,猜者要把謎語編號及答案寫在紙片上,呈送給現場評判,猜中者當場發放獎品。謎會所設最高獎為特等獎,觀眾猜中了特等獎,會場特設的評判臺上,會及時公布標準答案和獲獎者姓名、解釋謎底,以及展示所獲價值百元以上的獎品。獲獎者為了表達激動的心情,當場燃放鞭炮,以示慶賀。
本土燈謎 彰顯魅力
南召燈謎文化活動長盛不衰,秘訣在于“泥土”氣息和“本土”特色。
南召燈謎節上的燈謎,謎語書上沒有,網上搜索不到,都是本地制謎人依據火熱的社會生活、變化的政策形勢獨創的。南召現有制謎人員600多名,分布在各行各業,有學者、作家、教師、工程師、干部、工人、農民、商販、自由職業者、在校學生等。他們制作的謎語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科學、自然、數理化、工農業、地理歷史、軍事外交、花鳥魚蟲、逸聞趣事,甚至是明星政要等,內容包羅萬象,適合社會不同階層、不同人群欣賞與猜射。留山鎮官坡村農民李萬富所制謎語鄉土氣息濃郁,深受農民朋友歡迎。他還帶出了留山“燈謎鄉”、官坡“燈謎村”和20多家“謎語專業戶”。
為了提高謎語制作者水平,該縣通過成立謎語協會,舉辦謎語知識培訓班,開展各類謎語創作交流活動,謎語制作人才輩出,為謎會提供了強大的人才儲備。同時,每年的燈謎節上,組織方采用制作展板、印發宣傳頁、現場講解、謎語賞析等形式,做好謎語知識普及,讓群眾知謎、懂謎、愛謎,全面提升廣大群眾的謎語欣賞水平和猜射能力,使燈謎活動擁有堅實的群眾基礎。
為把“南召燈謎”辦出特色、辦出規模、辦出品牌,1998年南召縣委、縣政府把燈謎晚會升級為元宵燈謎節,把燈謎會場從文化館大院移向十里長街,實現由一家承辦變為部門聯辦、全民參與,發動社會力量合辦謎會的新格局。此后每年元宵節,縣城主要街道都要設置多個謎區,張貼各類謎語。臨街單位、沿街商店門前懸掛彩燈,縣電視臺開設“電視燈謎”競猜活動,宣傳普及燈謎知識、猜謎技能,燈謎文化成為根植南召沃土的一朵奇葩,由此聲名鵲起,叫響全國。
2010年,南召縣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燈謎)之鄉”,燈謎節一屆一屆傳承下來,四十年不曾間斷。
引導讀書 淳化民風
南召縣燈謎節的成功舉辦,無疑對社會起著深刻而廣泛的影響。
興起全民讀書熱潮。制謎者制謎、觀眾猜謎都要靠不斷學習文化知識,因此興起了全民讀書熱潮,南召制謎能手都建立了自己的小書庫。謎會創始人之一南召一中老教師程信廣敏而好學,知識淵博,熟知歷史,擅長歷史謎語的制作,每年都制作500條以上優質謎語提供給燈節。傾心制謎的青年農民卞廣軍刻苦鉆研謎語書籍、經典著作、行業材料、政策法規、歷史文獻等,他所制謎語被《刺桐謎苑》、《新風集》等謎書收錄,曾獲得中華宜川燈謎賽大獎。
淳化民風傳遞“正能量”。南召燈謎文化活動,健康向上、格調高雅、寓教于樂,源源不斷向社會傳遞 “正能量”。謎語猜射的過程,不單是詞語的解釋、謎面與謎底的對應,也不單是問題的簡單答復,而是通過謎語的猜射達到陶冶情操、愉悅心靈的作用,并且對群眾進行潛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實現移風易俗。如“鶯鶯擇婿(猜計生用語,只生一個好)”。
南召燈謎是廣大人民創造的一筆彌足珍貴的文化財富,走過四十年的輝煌歷程,已經成為一種民間文化常青樹,值得加倍珍視,發揚光大。愿南召燈謎文化在這片沃土上,永遠繁花似錦、枝繁葉茂。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南陽日報-南陽網(2014-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