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衙署存在的現實意義是什么”內鄉縣衙成官德教育課堂
2014/12/9 15:19:32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兩天來,圍繞“古代衙署存在的現實意義是什么”,在南陽市參加全國第四屆衙署文化研討會的200多名專家進行了熱烈的討論。昨天下午,隨著衙署官德文化動漫電影的首映,討論更是達到了高潮。這一切,與內鄉縣衙開展的系列官德文化教育不無關系。
專家學者品官德
9月17日下午,內鄉縣衙矗立在秋雨中,靜靜地等待懂它的人來讀。河南葉縣縣衙、內蒙古將軍衙署、廣西忻城莫土司衙署……全國14座衙署,來了13家,再加上國家博物館、北京大學、中國社科院、中央黨校的200多名專家學者,內鄉縣衙打造的官德文化線路呈現在大家面前:賞名聯“吃百姓之飯,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得一官不榮,失一官不辱,勿說一官無用,地方全靠一官”,回憶習近平總書記對官員的諄諄教誨;賞演藝“三院禁約碑揭牌”,了解古代官員的公車和吃喝招待標準;看展覽,瞧高以永、元好問等內鄉知縣如何做好官;訪文物,問“懇恩體恤碑”怎樣勸官愛民親民;讀《官德文化叢書》,思考新時期的 “胥吏衙役”,應從古人身上學習哪些為官之道。內鄉縣衙博物館館長王曉杰介紹,2008年7月,這里被省紀委命名為“河南省廉政教育基地”后,內鄉縣衙潛心挖掘整理,打造了一條官德文化參觀專線。
古為今用是根本
衙署文化博大精深,除了那些歷史信息,它還能給今人帶來什么?昨天上午,有感于內鄉縣衙的官德文化教育,本來沒有制定主題的研討會,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道命題,那就是古代衙署存在的現實意義是什么。
陳壽文是廣西忻城莫土司衙署博物館的館長,他說,土司衙署是封建時代少數民族政策的產物,其文化精髓是倡導民族和諧、睦鄰友好,但同樣倡導先進的官文化,如“民為水、官為舟”的箴言等,都是官文化的體現。他說,土司衙署體現出來的統治理念和其他衙署是相通的,都提倡親民、愛民、為民,反對專制和鎮壓,放在今天,同樣不過時。
作為內蒙古將軍衙署博物館的館長,張曉東在肯定衙署官德文化積極作用的同時,更多的是強調運用中的差異化,反對同質化。他說,內蒙古將軍衙署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行政衙門,而是一個軍事機關,它體現出來的文化精髓,首先是守土有責,其次才是勤政為民。各地在開發利用衙署文化時,應依據歷史傳統區別對待,不能搞一刀切,以免落入類同的窠臼。
衙署官德文化的“揚棄”
內鄉縣衙博物館館長王曉杰介紹,在第二批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內鄉縣衙整理挖掘的官德文化教育發揮了應有的作用,內鄉縣委將“品官德文化,四問執政理念” 列為第二批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規定動作,全國各地的干部,有300多批次來到這里,向古人學習為官、執政、恤民。王曉杰說,受歷史局限,封建時代的官員不可能代表絕大多數群眾的根本利益,但值得肯定的是,他們的“官念”和“官德”中,至少萌生了許多值得肯定和借鑒的思想,用揚棄的態度來咀嚼豐厚的內涵,當今執政者一定會大有裨益。張定有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東方今報(2014-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