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峽縣丁河鎮位于豫西,全鎮3.5萬人,面積近400平方公里。312國道、寧西鐵路和正在興建的武威高速公路穿境而過,西扼陜甘,南達宛襄,處于中西部交合點的橋頭堡位置,交通和區位優勢十分明顯。西峽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民間藝術--高臺就主要活動在距縣城18公里的丁河鎮。
丁河的高臺歷史悠久,源遠流長。丁河高臺始于明初,盛于清朝,到了民國時期就作為一種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保存下來。相傳很久以前丁河風調雨順、五谷豐登,老百姓不珍惜糧食,于是天帝就派天神哪吒帶領火德星君等人,火燒丁河店,以示懲罰。因丁河是哪吒故里,不忍百姓受難,就暗示當地群眾放煙火,形似著火的樣子,逃過一劫。百姓為了感謝哪吒,于每年的農歷正月23放煙火、演高抬,一直延續至今。
高臺藝術是集戲劇、故事、雕塑、繪畫、鐵木工藝、裝飾工藝為一身的“空中舞臺”。每年春節前半個月高臺藝人就開始著手準備制高臺。首先確定主題,然后立意、構思最后做造型。高臺的題材都是大眾喜聞樂見的“哪吒鬧海”、“唐僧取經”等劇目。高臺的骨架由桌架、鐵桿、坐叉三部分組成。裝高臺時用木、草、泥、繩、布等材料,經裱、扎、畫、塑加以粉飾,要栩栩如生而又不露痕跡。裝高臺的一般都是四五歲膽子大的孩子。迎高臺時,前有彩旗、鑼鼓,后有秧歌隊,前呼后擁,十分壯觀。
每年春燈節,高臺就成了人們期盼的一項民間藝術活動。它對于人類學、民俗學有著重要的研究價值。它是自發的一種民間文化,它不僅有故事的趣味而且有戲曲的風姿;不僅有舞蹈的韻味,而且有雜技的絕招、有雕塑的形態和技藝的精巧,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智慧文明,具有深厚的群眾基礎和廣泛的影響。
目前高臺已經很少活動了,這是由于由于高臺制作難度大,涉及人數多,一般一桌需要至少 20人,一次最少4 桌,演出活動共需 100人左右,一次經費投入較大,鑒于此種原因,高臺活動已越來越少,并且高臺設計要求高,需要具有一定藝術素養的繼承人,技術難度大,設計、技術的掌握者多為上了年紀的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