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南陽 >> 傳統文藝 >> 文藝知識 >> 瀏覽南陽

河南珍稀曲藝——三弦書以南陽地區(qū)為多

2013/4/15 11:41:46 點擊數: 【字體:


    內容摘要:民間職業(yè)的三弦書演唱活動,此時仍以南陽地區(qū)為多,所唱內容以傳統曲(書)目為主,并以拜師收徒的方式培養(yǎng)下一代。而洛陽琴書、儀封三弦和三弦平的演唱已不多見。“文化大革命”期間,民間職業(yè)藝人基本停止活動。1974年后,一些專業(yè)曲藝團隊創(chuàng)作排演的三弦書節(jié)目,如《智捉毒蛇精》、《紅梅向陽》、《還禮》等參加了本省和全國的曲藝調演。這些曲目的音樂唱腔和表演都經專業(yè)人員設計加工,并將大提琴、中阮等樂器加入伴奏。但曲目內容均體現了當時的政治傾向。

  河南文化產業(yè)網訊:因三弦為其主要伴奏樂器而得名。南陽地區(qū)稱三弦鉸子書,尉氏、蘭考一帶叫儀封三弦,洛陽地區(qū)加入揚琴伴奏后稱洛陽琴書,豫北安陽則叫三弦平。流行河南全省及山東、安徽、山西、河北等省的部分地區(qū)。

  據南陽三弦書藝人襲長義(1895一1962)、王國棟(1914一1963)聽其前輩人講,三弦書約于明未清初形成。另據三弦藝人張明川(1908-1983)和侯書凡(1919-)二人的溯師求源,清乾隆四十年前后南陽已有三弦書的演唱活動。沈大樓(張明川上溯四代的師祖)、何老窩(侯書凡上溯三代的師祖)即是當時的藝人。有人曾據南陽三弦書一唱眾和、喧鬧奔放的特點。認為它可能是受到明清之際流行于南陽一帶的弋陽腔(高腔)的影響。

  三弦書初期稱為腿板書。其演唱形式是一人左腿縛節(jié)子板(即腿板)懷抱三弦自彈自唱自擊節(jié)奏。基本唱詞為七字和十字句。從藝者全為男性盲人,行藝中也與人卜卦算命“斷子平”。因而。人稱瞎子腔。清初,豫北謂之盲詞。

  乾降五十七年(1792)。新野縣沙堰鎮(zhèn)三弦書藝人馮國蘭使用鉸子(單片小镲)擊節(jié)演唱。不久,傳子馮玉勤和馮躍勤。馮躍勤聲音嘹亮,唱奏自如,在沙堰一帶享有盛譽。此時,南陽一帶已有三皇會活動。沈大樓曾在三皇會上奪魁,稱為”書狀無”。三弦書藝人尊奉天皇、地皇和人皇為祖師,并定期或不定期舉辦三皇會。主要內容是敬祖師、評藝和整紀。

  道光年間,郟縣紙坊村三弦書藝人蘇平安被譽為“響八縣”。咸豐四年(1854)高小娥使用大鼓三弦伴奏,在洛陽一帶行藝,因說書詼諧風趣而享名。此外,南陽縣林天章,方城縣龔一圈,唐河縣來先兒,密縣袁莊黑泉溝的趙升堂及其弟子桑景榮、徐有,中牟縣邵崗鄉(xiāng)孫莊的孫純陽(綽號大架子)及其兒子孫海旺等,均為當時較有影響的二弦書藝人。

  同治五年(1866)。中牟縣邵崗鄉(xiāng)盲人王老套〔綽號搖頭王)演唱《五女興唐傳》極受歡迎。該書是他叔父王祖堯(秀才)改編整理,成為王老套走一處響一處的拿手書目。同治八年(1869),郟縣孫集村的王水福(蘇平安之徒)十五歲便已出名。因其藝精書價高。并常演《王金豆借糧》,人稱“王金豆”。光緒七年(1881),武陟縣北郭鄉(xiāng)賈作村的盲藝人武風閣在該縣馳名。并與一女盲人結婚,婚后,妻子隨丈夫習唱,夫婦同場獻藝。

  三弦書由于流行地區(qū)不同和藝人演唱風格不同,形成了不同支派。

  儀封三弦書因興于儀封(今蘭考縣的儀封鄉(xiāng))而得名。道光十五年(1835),尉氏縣水波鄉(xiāng)的李建瑞(1800-1885)因科舉屢試不中,便學唱三弦書白娛。他通音律,善詩詞,對儀封三弦的音樂唱腔進行革新,并廣收門徒傳授技藝,使儀封三弦在豫東一帶興盛一時,如孫白妞、連寶山、高德新、靳亮等都是李的得意門徒。他們不僅在尉氏、開封、蘭考、民權、鄢陵、扶溝等地演唱。還到許昌、中牟,長葛、密縣、寶豐、魯山等豫西一帶演出。所唱曲(書)目多由李建瑞整理工。如《梅花篆》、《劉通勛趕花船》、《劉理順私訪》、《小老鼠告狀》、《四十八個半》、《賣丫環(huán)》等。同治年間,在蘭考唱儀封三弦的還有馬永奎行等人,常演曲目有《水濕蘭陽》等。

  儀封三弦書用木面小鼓三弦伴奏,分大儀封口、小儀封口。唱大儀封口用鉸子和八角鼓,唱小儀封口主要用三弦和鉸子,多為一彈一唱的二人班,演唱者時站時坐。唱腔有“三腔四送”、[平板]、[嘆腔]、[緊打慢唱]、[老八句腔]等。其一唱眾和的接腔較之南陽三弦書幽雅婉轉。演唱者和伴奏也“說二話”,抖“包袱”。

  洛陽琴書是三弦書流入洛陽加入揚琴伴奏而得名。道光年間,孟津縣王金升(小名王磁耐)已擅此藝并傳藝其子王水定、王中華和王中立,同治八年(1869)。洛陽琴書藝人曾到山西省曲沃縣行藝。光緒十四年(1888),王水定兄弟班在濟源縣大峪街廟會上演出,王水定唱的《武松炸會》使兩臺大戲的觀眾和演員罷戲聽書,一時“王水定說書贏大戲”的佳話傳遍濟源。此時。偃師縣邙嶺鄉(xiāng)洛陽琴書藝人吉德聲也飲譽豫西。吉曾中文舉,演唱之余,免費為人療疾,故人稱“琴書舉人”和“琴書醫(yī)生”。

  洛陽琴書的演唱形式基本有三種:一是演員一手敲琴,一手擊擅板坐唱,另有四弦等樂器伴奏;二是演員手持鉸子或八角鼓站唱,伴奏者敲琴打板、拉四弦;三是演員腿縛節(jié)子板,自拉四弦坐唱。有平腔、謝腔(快扎板)、一唱眾和的接腔等,演唱者與伴奏不“說二話”,且表演幅度較小,唱腔樸實。

  三弦平,因主要唱三弦書中的平調而得名。流行于豫北湯陰、浚縣、安陽、濮陽一帶,清未余福泉(1886-1960)較有影響。

  光緒年間,南陽三弦書先后形成為東路、中路和丁路三個地域支派。東路以高弦唱工為主,稱越調或高調。行腔激越高亢。中路是平弦唱工,稱平調,唱腔柔和傳情。西路是低弦高唱,高低搭配,也稱越調。南陽三弦書的演出形式,初由盲人腿板書過渡為明目人演唱的一人班,后又發(fā)展為一人腿縛節(jié)子板,坐抱三弦伴奏,一人手執(zhí)鉸子或八角鼓站唱的二人班。有時增添一把四弦(藝人們叫“上天梯”)或檀板(即牙子)的三人班。也有鉸子、八角鼓并用的,對這一形式編有順口溜道:“左手拿起金擊鼓,右手拿起鉸來擊,兩只手緊一齊打,哼哼嚀嚀唱小曲。”唱腔為板腔體,分鉸子腔和鼓子腔兩大類。前者高亢雄健,潑辣熱火。后者悠揚抒情,瀟灑活潑。多數唱段是采用鉸子腔轉鼓子腔再轉鉸子腔的結構形式,也有些小段兒分別用鼓子腔或鉸子腔一唱到底,南陽三弦書極重形體表演,演唱武段子時,演員連唱帶舞,架式一個接一個,剛健優(yōu)美。有時演員和伴奏則通過“說二話”(即插科打渾)制造喜劇氣氛,滑稽詼諧,妙趣橫生。

  清末民初,偃師、鞏縣的洛陽琴書藝人呂祿、段炎、胡南方在外地行藝中,與大鼓書藝人合穴演出。使二者逐漸結合井吸收墜子弦加入伴奏而形成新興曲種鼓碰弦(即河洛大鼓),在洛陽一帶極受歡迎,于是洛陽琴書、三弦書藝人紛紛仿效。

  民國時期,不少三弦書藝人改唱墜子。然技藝較高者仍在堅持,如中牟縣的朱二狗,寶豐縣的余書成,新鄭縣的焦玉卿。嵩縣的張清連,以及尉氏縣唱儀封三弦的靳自立、高永亮和豫北湯陰縣唱三弦平的于福全、李發(fā)明師徒等。南陽地區(qū)因墜子流入較晚,三弦書仍較繁盛。桐柏縣綽號“小鋼炮”的安玉松,方城縣書路寬的裴長義和南陽縣善唱武書的王國棟等,皆為當時南陽一帶的名家。但到了民國十年(1921)前后,唐河縣的三弦書藝人陳新富、孔慶喜、陳世林等,在寶豐縣馬街書會上見唱墜子甚受歡迎,回縣后便改唱墜子。同時,方城、社旗等縣也有了墜子的演唱。從此,南陽三弦書也受到了墜子的沖擊。

  民國二十年(1931),在寶豐縣馬街書會上,南陽三弦書受到極大冷落,著名藝人趙四差腳、劉永科、張士德、郭林封、李廣珍、張如西、安玉松等,均無人邀請。為振興三弦書藝術,趙四差腳等對三弦書進行大膽改革,首先,唱腔上吸收二簧、宛梆、越調、大調曲子的腔調和牌子,使唱腔更加豐富。同時。更加注意演唱與伴奏的配合,使接腔、“說二話”的藝術效果更加強烈,吸收墜子弦加入伴奏,并改腿板為腳蹬梆。表演除吸收武術的套路和動作外,還把擲鉸子的絕技運用于演唱之中,使南陽三弦書又恢復了生機。此時,鎮(zhèn)平縣的蘭弦書藝人李林山赴陜西洛南一帶演唱,并收徒傳藝。

  民國三十五年(1946),南陽三弦書藝人在唐河縣大河電舉辦了較大規(guī)模的三皇會,目的仍是與墜子抗衡,振興南陽三弦書。但會后不久,就連此次三皇會的主辦人——唐河縣大河屯的張秀山,也不得不丟掉三弦而改唱墜子。至二十世紀四十年代末,從藝者愈來愈少,整個南陽地區(qū)堅持演唱者已寥寥無幾。

  三弦書的傳統曲(書)目約二百一十篇(部),其中小段一百七十六篇,中長篇三十四部,經常演唱的約百余篇(部),且小段較多。內容一是家庭瑣事,文詞通俗,生活氣息濃郁;二是演繹歷史,如“三國”、“水滸”等故事,文詞較雅。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南陽三弦書迅速得到復蘇與發(fā)展,一批三弦書藝人參加專業(yè)曲藝團隊。1956年,南陽縣新文藝工作者袁清岑與該縣說唱隊藝人王國棟合作整理了傳統曲目《賣丫環(huán)》,并吸收女演員李玉蘭與王國棟合演,在1957年河南省首屆曲藝、木偶、皮影會演中獲優(yōu)秀節(jié)目獎。1958年,由方城縣三弦書藝人裴長義與河南省曲藝隊女演員李小娟合演唱的《賣丫環(huán)》,又參加了全國首屆曲藝會演,并到全國巡回演出。該曲目由多家報刊、雜志、出版社發(fā)表出版,并由中國唱片社灌制唱片發(fā)行。受此節(jié)目引發(fā),三弦書很快在南陽振興,并在河南全省普及。1958年,中國曲藝工作者協會主辦的《曲藝》第五期發(fā)表了介紹這一曲種的文章《三弦書》。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一些專業(yè)曲藝團隊采取集中培訓、跟團學藝和以師帶徒等辦法,培養(yǎng)了一批三弦書新秀。他們除繼承傳統演唱武段子、帶武身子(武術動作)外,還在唱腔、表演等方面進行了較大改革,如注意唱腔的婉轉抒情和表演的細膩優(yōu)美,增添服飾化妝和伴奏樂器等,方城、南陽的藝人還將三弦的和弦伴奏改為隨腔伴奏,收到了良好效果。尤其在表現現代生活方面,他們打破了傳統唱腔的程式化局限。創(chuàng)制新腔,取得了較好的效果。1964年6月。南陽專區(qū)組成現代曲目匯報演出隊赴省會鄭州演出,青年演員雷恩久、馬香申(女)演出的《八塊八》、《兩親家》得到較高評價,在全省巡回演出中受到歡迎,被廣泛傳唱。同年12月,在全省現代曲藝會演中,南陽專區(qū)代表團張玉秀演唱的《女貨郎》,以其表演形象細膩、生動活潑,唱腔親切感人而引起轟動,使南陽三弦書進一步擴大了影響。全省各地舉辦曲藝學習班時,均學唱南陽三弦書。

  民間職業(yè)的三弦書演唱活動,此時仍以南陽地區(qū)為多,所唱內容以傳統曲(書)目為主,并以拜師收徒的方式培養(yǎng)下一代。而洛陽琴書、儀封三弦和三弦平的演唱已不多見。“文化大革命”期間,民間職業(yè)藝人基本停止活動。1974年后,一些專業(yè)曲藝團隊創(chuàng)作排演的三弦書節(jié)目,如《智捉毒蛇精》、《紅梅向陽》、《還禮》等參加了本省和全國的曲藝調演。這些曲目的音樂唱腔和表演都經專業(yè)人員設計加工,并將大提琴、中阮等樂器加入伴奏。但曲目內容均體現了當時的政治傾向。

  1977年后,隨著傳統曲(書)目的開放。民間三弦書演出活動重新活躍,但演出武段子的女演員后繼乏人。為拯救三弦書藝術,南陽地區(qū)各級文化主管部門先后對三弦書傳統曲(書)目進行了挖掘搜集,1979年,南陽地區(qū)群眾藝術館編印了《三弦書初探》,首次對三弦書進行了較為系統的考察和記述。1983年前后,南陽地區(qū)群眾藝術館和河南省戲曲工作室分別編印了《三弦書傳統曲目集》和《河南省傳統曲目匯編》(三弦書)一、二集。同時,南陽地區(qū)文化局連續(xù)舉辦八次不同規(guī)模的曲藝會(調)演,在會演期間的座談中,認為三弦書所具有的獨特的藝術風格和諸多藝術技巧未能得到全面繼承和發(fā)展,尤其女演員的培養(yǎng)存在著缺陷。而民間的職業(yè)藝人又缺乏藝術革新。隨著專業(yè)曲藝團隊的減少和缺乏有影響的演員與作品,三弦書的演出活動也越來越少。【原標題:河南珍稀曲藝——三弦書以南陽地區(qū)為多】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河南曲藝網 2012-5-10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qū)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網 河洛大鼓網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河南農家樂網 中國旅游網 吳氏網 秦氏網 中華舒氏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福客民俗網 文化遺產網 秦腔戲曲網 中國晉劇藝術網 揚州揚劇網 梨園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