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河南-傳奇“申之師”助楚王筑城千里(2)
2013/10/25 16:05:39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楚文王滅七國修長城
在尹彩春看來,這個人就是楚文王。
在楚國稱霸的過程中,尹彩春認為有三個重大的轉折點:第一個是周恒王十六年,楚熊通自立為武王,楚國開始有了自己的軍隊,建立起從屬王權的文武兼備的統治集團,真正意義上的楚國開始形成。
第二個轉折點是公元前689年武王之子文王繼位后,遷都于郢,并于公元前688年跨漢水假道于鄧,一口氣滅掉南陽盆地七個國家,為楚國北擴創造了條件。
第三個轉折點是楚成王開辟“方城之外”,然后穆王、莊王滅國40多個,飲馬黃河,問鼎中原,第一次使楚國走向鼎盛。
在三個轉折點中,其中第二個轉折點對于楚國修建楚長城具有重要意義。楚國跨漢水南下,將直接威脅到已成春秋霸主的齊國的利益,楚國雖然逐漸強大起來,但還不能跟齊國抗衡,齊國隨時可借周王室號令諸侯,征討楚國。出于防御齊國征討的目的,楚國修建長城,成為必然。
從人力與資源上來說,占領南陽盆地以后,楚國已經完全具備條件。南陽盆地向為富庶之地,楚國先后占領了申(今南陽市)、鄧(今鄧州)、謝(今南陽市與唐河間)、唐(今唐河)、呂(今鎮平南)等七國,這些地區的農業發達,以銅、鐵為主的礦產資源比較豐富,物阜民豐,為修建長城提供了雄厚的物質基礎。
因而,尹彩春認為,楚長城應該形成于公元前688年到之后的公元前678年間,可說是楚文王一手締造的。
楚長城修建源自三苗城堡
楚文王怎么想到了修建長城這種防御工程?穿行在周家寨的密林城垣間,這個問題愈發顯得神秘。
尹彩春說,楚長城的主體線路是在古城堡基礎上,通過石墻或土墻對古道關隘的建設形成的。
楚人的先人為苗蠻部族中的三苗。在上古龍山文化時期,江漢地區生活著苗蠻部族集團,他們在轉戰流徙中于公元前3500年左右從周口出發,進入南陽盆地,然后才到達江漢平原。
龍山文化時期是一個由氏族制度向國家制度過渡的時期,這又是中原洪水泛濫的時期。根據文獻資料顯示,現在的京廣線以東地區當時幾乎全部是沼澤地,僅山西、陜西和河南的洛陽、南陽等地及湖北襄陽一帶才是人類的活動區域。而這個區域正是堯、舜、禹華夏部族跟苗蠻部族的分割區,他們以伏牛山為界,北為華夏部族,南為苗蠻部族。
為了生存,兩大部族在今河南南陽的西部、北部和東部進行連綿不斷的戰爭。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的最后一次戰爭中,苗蠻部族被徹底打敗。
苗蠻部族的居住地主要在丹江、唐河和白河流域,包括湖北西北地區,苗蠻各個部落這一時期已是一個個獨立的酋邦或雛形國家,然后再組成部族聯合體即苗蠻集團。在與華夏部族進行的幾次決定生死存亡的大決戰中,他們在邊防線上修筑了一系列憑險據守的城堡,用來抵御華夏部族的進攻。這些城堡為夯土城或石城,為中國最早的城堡型防御設施,但還不是長城。
先人的這種做法,自然讓急于自保的楚文王獲得啟示,他在楚國尚存城堡的基礎上加以重修和擴建,并在城與城之間加修了諸多連接墻和關門,使之成為一個堅固的防御實體,這就形成了我們今天所看到的楚長城。
與先人城堡不同的是,楚文王的寨城基本呈帶狀分布,形狀呈正方形或長方形,其不僅規模宏大,而且結構也比較復雜,與古道、關口和河口之間都有連接墻,防御功能更為完備和強大。
“申之師”成為修城主力
望著規模龐大的楚長城,很自然讓人聯想到,楚文王靠什么力量修建了如此龐大的工程?
幾乎所有到過現場的專家都認為,楚長城并非依靠地方政府和家族勢力修建,除了國家力量,沒有任何人有此人力與財力。
研究中國長城修建史,可以發現修建長城的力量有三種:第一種是戍防軍隊,他們是修筑長城的主力;第二種是國家強征的民夫,他們是修筑長城的重要力量;第三種是發配充軍的犯人,這些人只是修筑長城的補充力量。
那么,楚長城修筑過程中,主要依靠的是哪種力量呢?
楚長城研究專家艾廷和認為,楚長城修建同樣主要依靠了軍隊,這支軍隊就是春秋時期著名的“申之師”。
在滅申之后,楚文王對申國貴族采用了招撫政策,任用申國被俘的很有名望的貴族代表彭仲爽為令尹,幫助管理原申國地盤,并在原申國組建強大的精銳部隊“申之師”,由自己直接領導,幫助楚國攻城拔寨。
事實也證明,“申之師”的確作用巨大,經常令中原諸侯望而生畏,成為楚國問鼎中原的重要棋子。
艾廷和認為,在問鼎中原間隙,楚國利用“申之師”修建楚長城,是可信的。這是當時楚國所能利用的最可靠的力量。(李長需/文閆善良/圖)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東方今報 2009-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