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起】
楚長城被稱為 “萬城之城”,作為 “中國長城之父”,它究竟有多少城寨?建筑形 制 又 如何?究竟分幾條線,走向如何?使用的干壘石有何奇效?在它 的 身上,存在著太多的歷史記憶。
楚長城有七百多座山寨
刺棗、荒草,掩蓋不住漫山遍野的野菊花,從南召縣云陽鎮九里山的山頭,一直到山腳,消隱在另一座銜接的遠山之上。
午后的陽光下,韓信寨安靜地兀立在九里山的山頭,一兩丈高的寨墻,在山頂盤旋一圈,圍繞出一片空曠的天地,廟宇、菜園、水池、連片的野菊花,安然其上,儼然世外桃源。
其南側地勢稍下,又一道寨墻,將韓信寨打造成一座名副其實的甕城,易守難攻。其城門就在南側懸崖畔,連接一條崎嶇的小路,延展到其他山頭。
山寨已成楚長城的獨特之處。像韓信寨這樣的山寨,在楚長城中,就有700多座,僅僅在南召,就有238座。它們通過連接墻連接在一起,構成楚長城偉岸的輪廓。“萬城之城!”北魏酈道元作《水經注》,注釋南陽地區的山脈水系時,旁及楚長城,曾發出如此感慨。
酈道元看出了楚長城的形制特點,“多筑列城(又稱關城)于北方”,是以“列城”為主的長城防線。事實上,楚長城的建筑格局就是以關城(城寨)為主體,在長長的防線上依地形(高山、低山、古道、河口、關隘)修筑呈帶狀分布的整體相連的城墻,從而構成龐大的戰略性防御工事。
《水經注》中的楚長城走向
最早為楚長城勾畫輪廓的,當是酈道元。酈道元曾經在南陽做過官,他對楚長城的記述應該較為可信。
《明嘉靖南陽府志校注·名宦志》載:“酈道元,北魏景明中(公元500~503年)守魯陽郡,延昌四年(公元515年)守東荊州。”魯陽郡治魯山縣,東荊州治比陽(今泌陽縣),兩縣舊時均屬南陽府,且都有楚長城的分布。
酈道元為官“威猛”、“刻峻”,但對南陽的山水考釋卻很詳盡,這大概是他行走南陽山水間的結晶。他在《水經注》中具體地寫出了楚長城的位置、走向、長度、建筑以及修建意圖。
南召縣楚長城研究會副會長艾廷和很欣賞酈道元的實證精神,特別是他對楚長城走向的記述,為后人尋找淹沒在歷史塵埃中的楚長城,留下蛛絲馬跡。
酈道元在《水經注·湍水篇》中,提到湍水時說其“東南流,經南陽酈縣(今內鄉縣境)故城東”,故城即楚長城,這說明在楚長城的西線有酈縣一段長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