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柏山是千里淮河的發源地,位于秦嶺向大別山的過渡地帶上,區內奇峰競秀,層巒疊嶂,森林密布,瀑泉眾多,景象萬千,專家評價“比華山高險、與黃山競秀”。桐柏山以其獨特的淮源文化為內涵,兼有盤古文化、佛道文化、地質文化和蘇區文化;以南北氣候交匯區位最為完整的自然生態環境和中原罕見的原始次生植被為特色,成為我國壯麗河山的代表和令人神往的地方。
桐柏山淮源風景名勝區,也是盤古文化、神話傳說十分集中的地方。三國吳人徐整所著的《五運歷年記》載“盤古開天地,血為準讀”。桐柏民間有關盤古的傳說神話十分豐富,盤古廟、盤古山、盤古船、盤古井、盤古磨等相關盤古文化的質證性建筑隨處可見。中國著名神話學專家袁珂多次來桐柏山考察后認為:“桐柏山是中原盤古文化產生的中心”。這里還流傳著許多“大禹治水”、“禹王鎖蛟”及“太陽神”的傳說。明嘉靖年間吳承恩曾在桐柏鄰縣新野作過縣令,期間多次到桐柏山游覽,后根據“禹王鎖蛟”的故事及結合此地的水簾洞、通天河、放馬場、太白頂、花果山、老君堂等地名完成了傳世名著《西游記》。
佛道文化在桐柏景區文化內涵中也占據著較重的份量。桐柏山道教源淵流長,太白頂漢時曾建“保安觀”、“金亭翠闕”歷為桐柏舊八景之一。武當派鼻祖張三豐曾在此修真,目前境內的祖師嶺道家的香火仍旺。桐柏山被道家稱為“天下第四十一福地”、“三十六洞天”。
這里古樹名木眾多,具有千年以上樹齡的漢柏及銀杏等古樹一百多棵,特別是清泉寺現存的千年銀杏樹,堪稱中原第一,樹旁有雍正十一年所立石碑。碑中載:“古剎清泉寺,其廟前銀杏之高大,凡越數千年之遙,觀其形勢,四面環山,相連木成蔭,而眾鳥棲息,竹林茂密,……”,F該樹主干腰圍
9.8米,基圍
11米,樹高
27.5米,冠幅直徑
25.5米。
景區不少山峰海拔千米以上,這里山勢陡峭,登高遠眺,北視中原,南閱楚天,千山萬壑,盡收眼底。具有獨特的候觀,每當冷空氣過境,山間的云霧或淡薄飄渺,或綿厚穩重,或雄偉壯麗,或瞬間變幻,如玉帶,似瀑布;忽而云蒸霧翥,峰頂即為云海淹沒,雨絲拂面,行云如萬馬奔騰;忽而驕陽當空,峰頂猶如孤島,腳下一派云海,蔚為壯觀,“大復橫云”為桐柏八大景觀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