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鄉秦時置縣,歷史悠久,文化厚重,是楚漢文化的重要發祥地和南北文化互相交融影響的重要過渡地。數千年的文明史,在內鄉這塊古老的土地上留下了燦爛瑰麗的文化遺產,擁有中原唯一的世界生物圈保護區“寶天曼”、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內鄉縣衙”和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宛梆”等眾多文化名片。
近年來,內鄉緊緊圍繞“文化內鄉”建設目標,以全面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為主線,以文化民生為根本,不斷加大城鄉文化設施陣地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先后獲得中國縣域旅游品牌百強縣、中國楹聯文化縣、中國書法之鄉等榮譽稱號。
完善功能,全力實施文化惠民工程
一是強力構建鄉村公共文化示范體系。去年以來,在為16個鄉鎮文化站和實現全覆蓋的288個“文化共享工程”村級服務點、“農家書屋”免費接入網線、征訂報刊雜志和采購配送圖書的同時,注重典型引路、示范帶動的工作導向,以打造“三個示范”為重點,根據各鄉鎮文化建設層次和服務水平,重點打造3個首批“示范文化站”(乍曲鄉、赤眉鎮、夏館鎮)、培育25個第一批“示范文化典型村”和扶持全縣命名的第一、二批110個“示范農家書屋”,從文化活動經費、民間文化隊伍及電腦、投影儀等文化設備配置等方面大力支持,從而以點帶面,推動全縣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標準化、上水平。赤眉鎮還榮獲全市公共文化先進鄉鎮,大橋河南村、赤眉馬營村、余關謝寨村被評為全市公共文化先進村。
二是有效推進鄉鎮圖書分館建設。以縣圖書館為依托,充分利用鄉鎮文化站設施陣地,先期在城關鎮、乍曲鄉、瓦亭鎮、赤眉鎮、夏館鎮、王店鄉等6個鄉鎮文化站建立圖書館分館,每個分館投入經費20余萬元,采購配送一萬余冊圖書及電腦、書柜、閱覽桌椅等配套設備,從而形成以縣圖書館為總館、鄉鎮圖書館為分館、村農家書屋為基層網點的公共圖書館城鄉一體化服務體系,以提高農民群眾科學文化素質,充分發揮文化引領風尚、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作用。
三是認真搞好公益演出工作。按照每個行政村每月免費放映一場電影的要求,結合各鄉鎮實際,科學安排放映場次,確保完成全年3552場公益電影放映任務。尤其是按照“政府購買、宛梆演出、群眾受惠”的運作模式,做好全年300場宛梆演出服務。并積極協調,按照省下達的“舞臺藝術送農民”公益演出任務,組織好省、市、縣文藝院團在全縣16個鄉鎮巡回演出,活躍了農村文化生活,深受廣大群眾歡迎。
務實創新,著力提升文化服務效能和質量
一是大力開展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按照示范性、群眾性和導向性原則,采取多種方式吸引社會廣泛參與,城鄉互動,積極組織“活力內鄉”廣場文化活動、鄉村文藝匯演暨民俗表演、“榮耀內鄉”新春走基層慰問演出活動、“渠首情 .內鄉行”北京內鄉文藝者聯誼會等社會文化活動,均取得圓滿成功,贏得社會贊譽。特別是圍繞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組織舉辦了《淪陷遺事——內鄉民間抗戰記憶》首發式、內鄉縣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書畫展、“唱響白河”紅色劇目《沙家浜》內鄉專場演出、“民族魂 .中華夢”內鄉縣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文藝晚會等系列文化活動,贏得社會廣泛贊譽。
二是積極服務縣衙歷史文化街區建設。按照縣委政府要求,在縣衙街區“署右街”中心區域開辦曲藝茶館和閱吧,向游客和市民提供免費聽曲、品茶、看書的文化陣地。并經過精心策劃,積極運作,自今年3月至8月利用周五、周六、周日,在縣衙街區舉辦“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曲藝)內鄉縣衙街區展演活動”、“馬街書狀元展演”、“大型交響音樂會”及綜藝晚會、戲曲晚會、曲藝晚會等40 余場形式多樣、精彩紛呈的廣場文化活動,場次之多、規模之大前所未有,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應。
三是充分發揮“兩館”職能作用。在文化館設立各類創作基地,為文藝愛好者專門開辟美術、書法、攝影、戲曲、曲藝等各個門類的創作活動室及“文藝名家工作室”。同時與省美術館積極協調溝通,爭取省美術館給予10萬元扶持資金,利用文化館陣地設立“內鄉縣書畫藝術館”,為我縣文藝工作者提供了良好的創作基地和交流平臺。圖書館精心打造“菊潭講堂”品牌,持續引進知名專家學者進行專題講座。并創新載體,采取投影、課件等方式,拓寬受眾范圍,強化講座效果。去年以來已舉辦“禮儀文化”、“楹聯鑒賞”、《紅學探析》、《廉政教育》等20余期專題講座,較好的擴大了社會影響。
打造品牌,保護發展優秀民族文化遺產
宛梆是一個優秀的珍稀劇種,距今已有近400年的歷史,200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內鄉宛梆藝術傳承保護中心是目前國內僅存唯一的宛梆劇種專業演出和研究交流單位。多年來,宛梆演職員堅持扎根基層,服務群眾,演出場點除本縣外,還輻射到周邊縣市500多個鄉村,年演出600余場,觀眾近百萬人次,成為保護、傳承、傳播優秀民族文化遺產的一個典范,獲得了“全國文化工作先進集體”、“全國服務農民、服務基層文化建設先進集體”等榮譽。為更好的保護、傳承、發展宛梆藝術,內鄉縣委、縣政府在財力緊張的情況下,逐年加大對宛梆的財政支持力度,在年補貼26.1萬元的基礎上,又實行政府購買服務的辦法,投入120萬元專項資金年購買宛梆演出服務300場,目前每年共有146.1萬元宛梆保護資金列入縣財政預算。并在城區中心位置征地近20畝,投資建設新的宛梆藝術傳承保護中心,一期建設的主體綜合樓已于2011年投入使用。2014年在省文化廳的重視支持下,又向上爭取宛梆藝術傳習館項目資金2100萬元,其中中央扶持投入60%即1260萬元,這也是河南省唯一獲中央專項支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目前宛梆藝術傳習館主體已完工。同時還積極協調,經上級教育主管部門批準,依托宛梆建立了“南陽宛梆藝術中等職業學校”,從而把宛梆藝術人才的制度化、規范化培養納入了國家職業教育范圍,使宛梆這一優秀民族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步入了良性發展軌道。今年以來,還組織宛梆開展了戲曲進校園活動,邀請名家編導、執排新編歷史宛梆劇《內鄉知縣高以永》,打造精品劇目。特別是6月9日,第八屆北京端午文化節暨北京市第三屆“非遺大觀園”端午游園會在北京市延慶區隆重開幕,內鄉宛梆首次作為區域外文化團體參加演出。在歷時三天的節會活動中,宛梆在媯川廣場和野鴨湖分會場為首都觀眾演出了《五世請纓》和《太平盛世.萬民共享》兩場專場,展現了宛梆藝術的獨特魅力。
而且,為了進一步提升公共文化設施水平,內鄉還開始籌建新的“三館一院一中心”(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宛梆藝術劇院、新聞中心),該項目占地70畝,總投資1.5億元。目前,“三館一院一中心”的征地、規劃、設計等工作正在積極推進,建成后的“三館一院一中心”將成為內鄉新的標志性文化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