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雪楓是我軍著名的軍事家,也是毛澤東的愛將之一。他文武雙全、軍政兼優,深受毛澤東器重。同時,他也敢于堅持原則,犯顏直陳。為此,他曾同毛澤東發生了一次爭執,并互相拍了桌子。毛澤東不僅沒有記恨,而且還屢委以重任,在黨史上留下了一段佳話。
一
1935年11月30日,彭雪楓率紅一軍團四師的干部,由駐地出發到鹿阝縣(今富縣)東村參加紅一方面軍營以上干部大會。大會之后,四師干部返回駐地,但彭雪楓卻接到一個要他留下來,中央首長要同他談話的通知。
一家大戶的宅院,毛澤東就住在這里。
毛澤東與彭雪楓的談話,是從吳起鎮戰斗開始的。提起那次戰斗,彭雪楓滿面春風,微笑浮在眉梢。他邊說邊用手比劃著。
“最近聽到一些關于二縱隊不團結問題的反映,今天把你留下來,談談這個問題……”毛澤東開門見山地說。恐怕這就是找彭雪楓談話的真正原因吧。
這個問題對彭雪楓來說,是一道難解的問題。二縱成立于1935年9月22日。那天,中央紅軍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陜甘支隊,彭德懷任司令員,毛澤東任政委。下轄一、二、三縱隊。二縱司令員彭雪楓、政委李富春,副司令員劉亞樓、政治部主任羅瑞卿,參謀長肖勁光。這是彭雪楓政治軍事生涯達到的第一次巔峰。但他就任伊始,就遇到了難題。一方面,縱隊主要領導成員多來自原紅一軍團,引起了二縱(原紅三軍團)指戰員的不滿與抵觸;另一方面,縱隊主要領導人,都是才華橫溢而又鋒芒畢露,血氣方剛,爭強好勝的年輕將領,所以工作中出現分歧與矛盾在所難免。因為這個問題不僅涉及到一、三軍團的團結問題,而且還牽扯到一些領導人的問題。他早就想找毛澤東談談,但又顧慮談話的后果,今天已到了非談不行,不談沒有退路的地步,剛才談論吳起鎮戰斗勝利喜悅的心情一下子不見了。他擰著眉頭,緊閉著嘴唇,表情嚴肅而冷靜,停了一會兒,終于開口了:“自二縱組建之日起,矛盾就開始了。當時,有部分干部戰士對縱隊主要領導成員的組成有意見,說:除我之外,縱隊主要領導都是由一軍團派過來的,難道三軍團就沒人了?問題出現后,經反復做工作,思想問題基本得以解決。”
彭雪楓接著又說:“前邊的問題剛剛緩解,又出現了新的問題,使矛盾進一步激化了。”
“主要問題有哪些?你詳細講一講。”毛澤東插言道。
“從二縱組建到陜北會師,共一個月零一天。此間發生的主要問題有兩個:一是批斗、處理了一批干部;二是殺了一些人。”
“那些被殺、被斗的都是什么人?什么原因?”毛澤東嚴肅地問道。
“問題發生的原因有兩個方面:一是個別領導同志在生活上搞特殊化引起群眾的不滿;二是少數干部、戰士有違反群眾紀律的行為。“紅三軍團在彭德懷同志言傳身教下,始終保持著艱苦樸素的本色,特別是在長征途中極端困難的條件下,亦是上下一致,官兵平等,過著同樣的生活,領導干部和士兵伙食完全一樣;但這次派到三軍團工作的幾位領導同志,在生活上搞特殊化,常聚在一起改善伙食,從而引起三軍團一些同志的強烈不滿。他們對這種作風看不慣,下邊的干部、戰士為此常發牢騷,講怪話;另一方面,那時生活極其艱苦,伙食條件極差,有些同志餓得受不住了,偶爾發生違反群眾紀律,偷吃群眾東西的現象。
“部隊中發生這類情況,本屬教育問題,有些還是有情可原的;但剛派過來的個別領導同志,把這類問題看得過于嚴重,認為這是對革命喪失信心的表現,因而提出要在三軍團整頓紀律和審查干部(實為搞肅反)。對那些被認為問題嚴重的人,甚至要采取處死的辦法予以懲罰,因而引起了多數人的反對,從而激化了矛盾。”
彭雪楓講得條理貫通,滔滔不絕;且實實在在,入情入理。
毛澤東凝神細聽。
“我聽說黃克誠就帶頭反對整頓紀律,有沒有這回事?”毛澤東直言探詢道。
彭雪楓泰然自若地回答說:“有這回事,而且完全屬實。
“當時他的確對這種作法提出過反對意見,而且態度堅決。他不僅找我談了他的看法,同時也找了提出整頓紀律和審查干部的領導同志,提出了自己的意見和看法。他說:‘某些干部、戰士表現得情緒不高,發點牢騷,這與領導者平時教育不夠有關系。同時,有些領導干部在生活非常艱苦的時候,不能以身作則,對下邊有影響,不能完全責怪下邊的同志。’”
黃克誠還提出,下邊的同志偶爾違犯群眾紀律,固然是不對的,但還應以教育為主,不能采取對待敵人的辦法來對待自己的同志。何況我們剛剛走出草地,大家已經被拖得精疲力盡,目前的情況仍然很困難,馬上進行整頓紀律和審查干部是很不合時宜的……
講到這里,彭雪楓把目光投向悉心傾聽的毛澤東,并用十分懇切的口吻問道:“我想聽聽您對黃克誠同志反對整頓紀律和審查干部意見的看法與評價,他這樣做,是也非也?”
毛澤東并不回答彭雪楓的問話。他站起身來,點著煙,來回踱著步子,房內一片寂靜。停了一會兒,他走到彭雪楓面前問道:
“那么你對黃克誠的意見持何態度呢?”
彭雪楓直言不諱地說:“我認為黃克誠同志的意見是正確的,我支持他的意見!
“但由于黃克誠同志提了上述意見,領導就認為他不可靠,不宜擔任領導工作,更不能帶兵,并召開各種會議對他批判了幾天……”
室內出現了令人窒息的短暫的沉寂。為了打破僵局,毛澤東扭轉了話題:“好了,我們暫不談黃克誠同志的問題。你把殺人的情況談一談,被殺人員的姓名、基本情況及被殺的原因,都談談。”
彭雪楓風趣地說:“不談黃克誠的問題不行,因為要談殺人問題,就避不開黃克誠,殺人的事總是和他攪和在一起,因為他是軍事裁判所所長嘛。”
毛澤東笑了。他邊做手勢邊說:“好了!好了!如實說就行了。”
“部隊由于在哈達鋪休息的時間太短,干部戰士的體力消耗尚未得到恢復,所以在向陜北進軍途中,掉隊的人一路不斷。個別領導同志認為掉隊與情緒不振有關系,因此懷疑掉隊的人會投敵叛變,于是對掉隊人員采取殘酷的懲罰措施如抓起來送軍事裁判所審判處理;但裁判所又無實權,許多決定又是上邊決定了由裁判所去執行。黃克誠剛任裁判所長就發生了一件事情:“一個衛生隊長在行軍途中掉了隊,正趕上部隊整頓紀律,硬是把他送到裁判所要槍斃。黃克誠堅決不同意槍斃這個衛生隊長,因為他在中央蘇區有反AB團、反改組派錯殺大批好同志的痛苦經歷,對錯殺好同志的慘狀記憶猶新。雖然上邊作出了槍斃的決定,但他堅持不在槍斃衛生隊長的布告上簽字。盡管他不簽字,人還是給槍斃了。
“黃克誠一向律己很嚴,這件事雖然不是他決定的,而且還作了抵制,但他常常自責:如果反對得再堅定一些呢?如果再通過其他途徑向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