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志·黃忠傳》極簡略,還不到三百字,但在世人心目中,黃忠的名氣是相當大的。這自當得益于名著《三國演義》,還有就是戲曲《定軍山》。黃忠上得場來,一段西皮流水:“皇叔賜我三千眾,他令我攻打定軍山。惱恨軍師見識淺,道某難勝夏侯淵。張郃被某嚇破了膽,棄甲丟盔奔荒山。坐定雕鞍將令傳,大小兒郎聽爺言:刀出鞘、弓上弦,個個奮勇要當先!”直唱得蕩氣回腸。《定軍山》是京劇名宿譚鑫培的成名戲,由是贏得“無腔不學譚”的佳話。老將黃忠的形象也得以家喻戶曉。
黃忠究竟有多老,史書沒有交代。關羽得知自己被封前將軍、黃忠封后將軍時,怒曰“大丈夫終不與老兵同列”,從此事上可以推出,黃忠要比關羽老得多。
黃忠在定軍山大獲全勝史書有載,“一戰斬淵,淵軍大敗”。本傳只說是黃忠“推鋒必進,勸率士卒,金鼓振天,歡聲動谷”,而沒有說事前有諸葛亮實施的激將法。而戲臺上諸葛亮的激將法那是很厲害的,甩出一句“將軍老矣”,老黃忠便又氣又急,渾身打顫,恨不得立馬就要上陣斬了那廝,好證明自己寶刀不老。
本傳中就已寫“忠常先登陷陣,勇毅冠三軍”,性格上又不服老,被諸葛亮這一激,的確會創造奇跡的。自那以后,激將法被作為一個法寶,被機智的領導者經常運用。
但是,這個法寶又不是什么人都能用得好的,這得要看你用在什么人身上,還得要看當時的具體背景。演義中寫劉備對老黃忠的激將,讓人看了就老大不舒服。他完全是拾諸葛亮之牙慧,說黃忠老邁無用,最后促使他陣上中箭,丟了老命。
對一個七十五歲高齡的老者,還要搞什么激將法逼他上陣,良心何在?人性何存?而一個人到了古稀以上,還要說自己“尚食肉十斤,臂開二石之弓,能乘千里之馬,未足為老”等等,讀演義第八十三回這番敗筆,劉備的仁厚面目蕩然無存,黃忠之老而逞能也僅令人同情而已矣。
當然,這全是演義扯出來的故事,黃忠在斬夏侯淵第二年就壽終了。
馬超,西涼馬騰之子。裴注引《典略》說他是伏波將軍馬援之后。時間并不久遠,怕比孫權是孫武之后要可靠些。騰父與羌人雜居,“家貧無妻,遂娶羌女,生騰”。馬騰便長了一副典型的混血兒相貌,“長八尺余,身體洪大,面鼻雄異”。因而馬超身上的驍勇強悍,也是得益于西北少數民族血統的。馬超不僅人長得高大英武,每上陣,獅盔獸帶,銀鎧白袍,總是耀眼奪目,故有“錦馬超”之美稱。不過馬孟起這身打扮,很容易讓人想起當年的時髦青年呂布,這可不是什么好兆頭。
對于西涼軍閥,不知是因為被董卓搞壞了聲譽,還是其本性使然,老容易讓人想起“流寇”二字。他們雄心勃勃,耆殺成性,神出鬼沒,行無定所,作戰不講章法,完全隨機而動,更談不上深謀大略。看馬超襲擊曹操,直讓人想起獵人打狼的伎倆。有利時他便跳出來狠敲一記,失利時他就藏匿于羌氐人中。對羌氐之民,他還有一呼百應的號召力,常率諸戎出擊,很令曹操頭痛。一次與操相持,馬超仗著自己力大,竟想搞突然襲擊,活捉曹操。“曹公左右將許褚瞋目盻之,超乃不敢動”。最慘的一次是潼關一戰,曹操被馬超搞得割須棄袍,差點喪命于其槍下。在吃足了馬超的苦頭之后,曹操哀嘆:“馬兒不死,吾無葬身地也!”
畢竟曹操強大,馬超東奔西突,進退狼狽,乃奔漢中依張魯,見張魯不可靠,又聞劉備圍攻成都劉璋,遂秘密投書降備。此時劉備正需要馬超這樣的人物,《典略》云:“備聞超至,喜曰:‘我得益州矣。’”馬超一到,“城中震怖,璋即稽首”,“超至未一旬而成都潰”。
一則馬超有功,二則好歹也算個將門之后,故而剛一來到,就被封了高官。拜驃騎將軍,領涼州牧,封鄉侯,名次排在黃忠趙云之前。于是眾人便異口同聲,不服馬超!首先便是關張二位,想來也讓人好生不忿,自從剿黃巾起,俺們就跟定哥哥,出生入死,方才搏得一官半職,你馬超初來乍到,就能如此顯赫!關羽便修書孔明,要討個說法。諸葛亮的答復也頗費了一番心思,說馬超雖勇,但只能與張飛匹敵,比你美髯公還是差一大截的。這才讓關羽稍安勿躁。張飛曾同馬超在葭萌關舉火夜戰,打個平手,一直耿耿于懷。
裴注引《山陽公載記》還記述了一樁頗有意思的事。說馬超見劉備待他親切,見面就沒大沒小起來,竟直呼劉備的字號,開口閉口,玄德長玄德短。“關羽怒,請殺之”。被劉備勸止。張飛便說,既然這樣,那就“當示之以禮”。次日大會,超入,尋坐席,不見關張,但見二人恭恭敬敬直立于劉備兩側。超“乃大驚,遂一不復呼備字”。裴松之認為此事不合邏輯,經不起推敲。我卻以為不然。想那馬超,西涼軍閥,羌胡文化長期熏染,不知禮數,乃常態也。能夠教育過來,算不錯了。
馬超加入劉備集團后,也沒有多大作為。封侯后次年辭世,終年四十七歲。臨終上疏劉備,其鳴也哀,說我馬氏門宗二百余口,幾被曹操殺光。唯有族弟馬岱,算是馬氏一點血脈,深托陛下,余無復言。馬岱此人,別的事情沒給人留下多大印象,倒是后頭成為楊儀的幫兇,砍掉魏延腦袋一事,人們印象甚深。■ 彭匈【原標題:激將黃忠與不服馬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