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南陽 >> 走進南陽 >> 印象南陽 >> 瀏覽南陽

凝聚在南陽漢畫像石上的歷史與記憶 (一):來自漢朝的數千張照片

2013/4/7 18:55:48 點擊數: 【字體:

凝聚在南陽漢畫像石上的歷史與記憶 (一):來自漢朝的數千張照片

 


    漢畫像石同商周青銅器、南北朝石窟藝術、唐詩、宋詞一樣,各領風騷數百年,是中國古代文化藝術的瑰寶。

    兩漢一統天下400年,是中國歷史上最強盛的時期之一。其時國家兵威遠震,蒸蒸日上,開疆拓土,富足強大。那是一個英雄輩出、激情燃燒的時代,在那樣的時代,古中國人創造的漢畫像石沒有一點抑郁哀愁,沒有一點自卑自憐,有的是強大的自信,是張揚的個性,是奔放靈動的氣勢,是浪漫進取的情懷。
 

    南陽漢畫館是全國收藏漢畫像石最多的地方,是一座眺望漢朝的高山。著名畫家吳冠中先生自述平生激動過三次,其中第三次就是參觀南陽漢畫館。他說:“我簡直要跪在漢代先民的面前。”

    諸葛的躬耕地

    南陽漢畫館依臥龍崗而建,占據著臥龍崗的龍首處,凝重典雅、氣勢壯觀。漢畫館大門兩側聳立著一對高達10余米的漢闕。盡管看得出是仿制的,但它那高大樸拙的樣式,一下子就營造出雄渾得讓人醉心的漢風漢韻。漢畫館北邊與著名的武侯祠相鄰。1800多年前,諸葛亮羨慕南陽的風土人文,來到南陽城外,在臥龍崗上擇地而居。能掐會算的諸葛亮恐怕也難以料到,1800年后,他家的地里會建起了一座氣勢恢弘、投資1000多萬元人民幣的漢畫館。兩漢時期有錢人雇能工巧匠打造的畫像石,這時被一塊塊地從地里挖出來,集中展示在漢畫館里。于是,這里成為人們了解漢朝人生活和感情的一個窗口,也使兩漢時期的南陽在某種意義上復活了。

    漢代的斗牛士

    斗牛是西班牙人的傳統絕活,但記者在南陽漢畫館卻見識到了中國的斗牛傳統。

    一頭碩大強健的野牛隆脊奮蹄,小腹疾收,頸項肌肉緊繃,銳利的雙角抵向一個壯漢。那壯漢一身短打扮,袒胸,頭上梳著發髻。面對狂躁騷動的野牛,他弓步推掌,扭腰發力,動作威猛穩健,充滿自信,似乎傾力一擊,就能后發制“牛”。

    當看到南陽漢畫館的這組雕塑時,我有些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中國人喜歡儒雅斯文,不好勇斗狠。作為娛樂,不少國人喜歡斗蟋蟀、斗雞、斗鵝、斗狗,總之是讓一些好斗的小型動物們相互斗來斗去,而人與牛相斗這樣危險的事情,似乎粗獷得超出了我們的想象。

    帶著幾分懷疑,我向漢畫館副館長曹新洲請教:“漢代南陽有斗牛?!”曹新洲笑著說,古書中沒有斗牛的記載,但漢畫館的斗牛雕塑并不是憑空想象,說漢代南陽有“斗牛士”,也絕對不是胡扯瞎掰。那時候南陽斗牛士的翩翩風度,決不亞于現在的西班牙斗牛士。這種說法最可靠的依據,是南陽漢畫館角抵廳收藏的一塊漢代畫像石。

    聽曹副館長這么一說,我對斗牛雕塑后面的那些石頭產生了興趣。這是些半米多寬、數米長、大小不等的長方形石條,上面雕刻著樸拙簡單、粗獷奔放的畫面。這不是我們現在熟知的任何一種藝術形式———不是繪畫,不是圓雕,也不是浮雕。圖案以外的石面被鑿去半厘米或一厘米,初看上去像是淺浮雕,但人物的鼻子、眼又是用陰線刻出來的,不像浮雕那樣該高的高,該低的低。這些石頭上的“畫”,都是一兩千年前漢朝人的原創作品,據說以前人們稱之為“雕畫”,后來魯迅先生稱之為漢畫像石,這個名稱逐漸被廣泛接受。

    在曹新洲的指點下,記者看到了一幅驚險、壯觀的斗牛圖,圖中,一條大漢只身一人,赤手空拳,正力斗沖到眼前的野牛。畫工僅用幾條簡練的陰線勾畫了野牛隆起的頸項、緊收的小腹、銳利的雙角和向上翹起的尾巴,使牛的狂怒和兇猛躍然石上。牛的重心在前部,但為突出牛的強健和雄壯,畫工把牛的臀部畫得很肥壯,而牛腿的下部和蹄子卻較細小,似錐點地,給人以既矯健又靈巧的感覺。這幅漢畫,就是斗牛雕塑的藍本了。整個畫面如同攝影師抓拍的照片,在最激動人心的瞬間定格了,人和牛誰勝誰敗,不得而知。

    還有一幅漢畫,則選取了另一個瞬間:牛兇氣全無,落荒而逃,斗牛的人穩穩站著,勝敗已經明了。仔細欣賞,角抵廳的畫像石展示的都是角抵戲,不只有人與牛斗,還有猛獸與猛獸相斗,人與人徒手或持械相斗,人與熊、虎等猛獸惡斗。

    曹新洲說,漢畫像石可以和史書相互印證,漢代斗虎、斗熊的文字記載不少,漢朝人是拿這個當娛樂的?钻啊陡窕①x》中說:“格虎于其廷……以此為至樂。”《西京雜記》云:“廣陵王胥有勇力,常于別囿學格熊,后遂能空手搏之。”這些漢代人都以和猛獸格斗為平生最大的樂趣。今天我們可能很難理解,但漢朝就是這樣一個豪放灑脫的朝代,那時的中國人崇尚勇武,以強悍矯健為榮,以冒險探奇為樂。斗牛、斗虎,是漢朝張揚、奔放、自信的時代精神的縮影。有了這樣的時代精神,才會有霍去病、耿夔各自帶800銳騎,千里奔襲匈奴大營的壯舉;才會有班超帶300志愿軍縱橫西域數十國的奇跡;漢朝也才能兵威遠震,富足強大。那真是一個英雄輩出、激情燃燒的時代。漢語里面說“好漢”、“大漢”、“是條漢子”,這些都是漢朝人掙下的榮譽。

    南陽漢畫館是一座收藏、陳列和研究漢代畫像石的專業性博物館,是我國建館歷史最早、規模最大、藏品數量最多的一座漢代畫像石刻藝術博物館。這里收藏了2000多塊畫像石,它的陳列大廳總面積為2400多平方米,共設有十個主題陳列展廳。除角抵廳外,這里還有序廳以及生產勞動、建筑藝術、歷史故事、社會生活、車騎田獵、天文與神話、舞樂百戲、逐疫升仙等展廳,為我們展現了漢代豐富多彩的生活畫面。

    繡像的漢代史

    南陽漢畫像石的內容涉及歷史學、考古學、美術史、美學、舞蹈、音樂、體育、哲學、民俗學、天文學、建筑學、畜牧獸醫學等諸多學科,透露了豐富的歷史信息,是漢代遺留下來的無與倫比的藝術瑰寶,同時也是反映漢代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在文字描述難盡其態的時候,圖像的直觀、生動、真切就派上用場了。從漢畫像石上,現代人能看到在文字史籍中所找不到的廣闊的生活場景,解讀到文字資料所不能提供的精神風貌。特別是在舞蹈、音樂、雜技、武術這些方面,漢畫像石保留的豐富信息,是史書所無法做到的。所以有專家說,漢畫像石為《漢書》配了插圖,是“無字的《漢書》”,著名史學家翦伯贊更是稱之為“繡像漢代史”。

    漢代的歌舞百戲十分繁榮,樂器種類繁多。關于漢代樂器,史書上有不少記載,但各種樂器的形制和演奏方法,僅靠文獻資料是很難弄清楚的。南陽漢畫像石上有多種樂器演奏圖,不僅使我們看到了漢代樂器的形狀、演奏方法,而且還可以看到當時一般樂隊的組合情況,以及為歌舞百戲伴奏時的情形。舞蹈更是文字表述的弱項。漢魏時代盛行所謂七盤舞,其舞姿不知道打動了多少文人墨客,張衡、王粲、鮑照、陸機都曾為七盤舞寫下熱情洋溢的贊頌文字,但七盤舞到底什么樣,所有這些名人的描述,也沒有一幅南陽漢畫像石給人的印象完整。原來這種舞蹈,是舞者長袖飄飄,在七個盤(或鼓)上旋轉雀躍,動作輕捷靈巧。南陽漢畫像石中的漢代舞蹈,還有蹋鼓舞、翹袖折腰舞等等,簡單的線條,刻畫出了漢代人優美動人的舞姿。

    漢畫像石中值得研究玩味的東西太多了。漢代的南陽經濟發達,“王侯將相,宅第相望”,有許多氣勢恢弘的建筑物。但中國古代講究“陽宅用木,陰宅用石”,宏偉壯觀的木結構建筑物早已蕩然無存,而漢畫像石中刻畫的闕門、單體建筑、庭院,可以讓我們了解漢代這些建筑物的基本面貌。

    漢朝是佛教進入前中國本土文化發展的定型、完善時期,決定著中國古代文化的基本格局和歷史走向。中國文化的很多方面,都可以在漢代找到自己的前身。有一幅漢畫,畫面是在一個庭院中比武,比武的雙方,一個人左手持鉤上格,擋住對方長戟的攻擊,右手持長劍趁虛反擊直指對方面頰。這一驚險的場面并沒有使人恐懼,旁邊坐觀的三人談笑自若,而在畫面的空白處有三只小鳥正在自由地覓食,顯出和諧的氣氛。這證實,在漢代兵器格斗已經具有表演的功能,已經由軍事練武向娛樂的方向發展,成為早期的中國武術。
    南陽漢畫像石還有雜技、蹴鞠、拳術、宴飲、車馬出行等生活畫面,有天文星象、歷史故事、羽化升仙等豐富的社會內容。這些漢畫像石如同漢朝留下的數千張“照片”,直觀地展示了許許多多被歷史遺忘的生活畫面和精神狀態,還給人們一個生動真實、令人心魂激蕩的漢朝。

    南陽漢畫館是一個讓專家留連忘返的地方。吳冠中先生自述平生激動過三次,第一次是在法國看印象派一個大展,第二次是看西安霍去病墓前的石雕,第三次是參觀南陽漢畫館。他說:“我簡直要跪在漢代先民的面前。”

    王朝聞先生來南陽漢畫館的時候已經80歲了。一進入展館,這位識貨的大美學家就被深深吸引了,他在漢畫館一呆三天,并在復原的漢畫像石墓中鉆來爬去,一塊塊考察畫像石,模仿石刻中的動作,細細地品味、思考。臨走的時候,老先生還是意猶未盡,提筆在留言簿上寫道:“南陽漢畫像石是難以匆匆理解的文化現象,初步印象可以說明陽春白雪與下里巴人之間沒有絕對的界限,這一藝術寶庫的價值在未來將更加輝煌。”

    以畢生精力研究漢畫的我省老專家周到,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充滿了激情。他認為兩漢一統天下400年,是中國本土文化強勁上升的時期,有點像20世紀的美國,其時國家富足強盛,開疆拓土,兵威遠震。中國本土文化經過春秋戰國幾個世紀的積淀,在一個相對穩定的環境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逐漸成熟、定型。在國家升騰時期發展起來的漢畫,有鮮明的時代精神風貌,畫像石中,牛斗不過人,老虎也斗不過人,所有的題材,看不出死板、悲哀、傷感、自卑等低調的情緒。如魯迅所說,南陽漢畫像石的風格“稍粗”,畫工們不是做不精細,是不做精細,不講究細膩,只追求粗獷的氣勢。每一幅畫面都有著熱烈的氣氛,奔放、自信,張揚著人的力量和個性。

    穿行在這些靈石中,一位專家的話在我的耳邊回蕩:“我們現代中國人離不開這條以漢畫像石為代表的傳統文化藝術鏈,這是我們的精神祖先。”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南陽市委統戰部(2011-8-25)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網 河洛大鼓網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途W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河南農家樂網 中國旅游網 吳氏網 秦氏網 中華舒氏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福客民俗網 文化遺產網 秦腔戲曲網 中國晉劇藝術網 揚州揚劇網 梨園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