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wǎng) >> 南陽 >> 走進南陽 >> 印象南陽 >> 瀏覽南陽

凝聚在南陽漢畫像石上的歷史與記憶

2013/4/7 19:03:37 點擊數(shù): 【字體:

    1936年,病魔纏身、身體衰弱的魯迅先生熱切地遙望南陽,等待著友人寄來漢畫像石的拓片。沒能把南陽漢畫像編輯出版,是這位中國20世紀文化巨人終生的憾事。  

  粗獷奔放、洋溢生命活力的南陽漢畫像石,讓魯迅看到了中華民族鼎盛時期那種強大的民族自信心,他盛贊“唯漢人石刻氣魄深沉雄大”。在生命的最后時刻,他還在牽掛著南陽漢畫像石,是希望其中涌動的生命活力能注入現(xiàn)代藝術,“另辟新境界”。  

  一段情緣 難以忘卻  

  2003年11月,魯迅博物館舉辦了“魯迅收藏南陽漢畫展”,再一次把世人的目光吸引到了南陽漢畫像石上。南陽研究者陳江風、曹新洲等人應邀前往講演,他們說,魯迅先生和南陽漢畫像石的文化情緣,令人不能忘卻。這位中國20世紀的文化巨人,在生命的最后時刻,仍渴望看到更多的南陽漢畫像石拓片。 

  對漢畫像石,魯迅早就傾心。1913年前后,他就開始收藏漢畫像石拓片。到上世紀30年代,魯迅收藏的漢畫像石拓片累計達300多幅,其中大部分是山東漢畫像石的拓片。魯迅曾數(shù)次想把收集到的拓片編輯出版,但由于種種原因,一直沒能如愿。這事讓他牽掛又無奈,在給友人的信中,魯迅說:“上海真是是非蜂起之鄉(xiāng),混跡其間,如在洪爐之上,能躁不能靜……不過無論如何,此事終當了之。”由于收集到的拓片很多是凡品,他請朋友姚克、臺靜農(nóng)等人繼續(xù)代為收集。  

  到了1935年5月,由于環(huán)境惡劣,身體衰弱,再加上佳品難得,魯迅對這件事心灰意冷起來,他給臺靜農(nóng)寫信說:“收集畫像事,擬暫作一結(jié)束,因年來體力精力,大不如前,且終日勞勞,亦無整理付印之望,所以擬姑置之。”魯迅和南陽漢畫像石的結(jié)緣,就在這個時候。豪放、粗獷、雄渾的南陽漢畫像石,再次喚起了魯迅的熱情。在北京的臺靜農(nóng)給上海的魯迅回信,說自己結(jié)識了幾位南陽朋友,可代為收集南陽漢畫拓片,魯迅立即請求代為收集,“倘能得一全份,極望”。  

  王正朔是南陽內(nèi)鄉(xiāng)人,上世紀30年代初就讀于北京大學歷史系,他曾聽過魯迅的演講,對先生很敬佩。回到南陽進行地下工作后,王正朔和南陽教師楊廷賓、王正今等人為魯迅收集拓片。他們按照魯迅的要求,派人專程從上海買來紙墨,帶著拓工踏遍了南陽、唐河、方城、內(nèi)鄉(xiāng)等地,搜集了不少漢畫像石拓片。  

  陸續(xù)收到200多張拓片后,魯迅先生很興奮,他選印漢畫像的愿望重新點燃。  

  1936年夏天,南陽暴雨成災,搜集拓片的工作被迫停了下來,王正朔把已經(jīng)拓好的寄給了魯迅先生。這時候,遠在上海的魯迅病情已經(jīng)加重,被迫住院治療。即便如此,魯迅收到王正朔的這一批拓片后,仍連夜回信給他說:“橋基石刻,亦切望于水消后拓出,遲固無妨也。”但兩個月后,死神無情地奪走了魯迅的生命。5年后,曾經(jīng)為魯迅東奔西走收集漢畫拓片的王正朔,也在抗日戰(zhàn)爭中英勇犧牲于山西。一個美好的夢想,便在20世紀上半葉多災多難的中國破滅了!  

  1987年,魯迅博物館將魯迅生前收藏的南陽漢畫拓片整理出版,終于完成了先生未了的心愿。

  大漢雄風 傾倒魯迅  

  魯迅為何對漢畫像石情有獨鐘?因為魯迅傾心“大風起兮云飛揚”的漢風,他希望漢畫像能給現(xiàn)代中國美術提供借鑒,希望漢畫像中所涌動的奔放和自信能注入國人的靈魂。  

  魯迅曾經(jīng)將歷代藝術加以比較,發(fā)表了許多精湛的意見。他贊揚漢人“閎放”,“魄力究竟雄大”,“唯漢代藝術,博大沉雄”。漢代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鼎盛的時代,“雖然也有邊患”,但“人民具有不至于為異族奴隸的自信心,或者竟毫未想到”。漢代藝術“深沉雄大”,顯然也是民族自信心在藝術創(chuàng)作中的展現(xiàn)。從大量漢代畫像石畫像磚的拓片中,魯迅敏銳地感悟察覺到,這些看似古老殘缺的東西中,依然留存涌動著新鮮的藝術生命信息與光芒,表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上升期昂揚飽滿的精神風貌。在民族貧弱的時候,這種精神氣質(zhì)尤為可貴。  

  正因為這樣,棄醫(yī)從文、希望從精神上救治國人的魯迅先生,才會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收集和保存漢畫拓片。而南陽漢畫像石粗獷豪放,風格獨特,對魯迅也就更有吸引力。  

  在魯迅看來,漢代藝術是中國美術史的一個高峰。六朝隋唐的畫風,雖然受佛畫影響很大,也還保持著燦爛、明快的風格。  

  然而宋元以后,由于異族入侵和統(tǒng)治者的高壓,文人畫師多逃避現(xiàn)實,寄情山水,于是,山水花鳥畫充斥畫壇,繪畫幾乎進入一種不食人間煙火的無人之境。漢代畫中的景物是從屬于人物的陪襯,而到了唐宋以后的山水畫里,則是“丈山、尺樹、寸馬、分人”,人越來越找不著了。  

  是不是遠離人生、能不能看到國人生活和靈魂,這是魯迅評價歷代美術的著眼點,也是他所期望的中國新興藝術的方向。正是由于這樣的原因,他特別推重奔放粗獷、充滿生命活力的漢畫像石,希望當時的中國藝術能從中吸取力量。1935年前后,魯迅一手扶持的中國新木刻運動蓬勃發(fā)展,魯迅在給友人的信中寫道:“唯漢人石刻氣魄深沉雄大……倘取之木刻或可辟一新境界。”魯迅先生心愿未了就撒手西去,但他的思想?yún)s附著在漢畫像石上,影響深遠。  

  建國后,隨著研究逐漸深入,漢代繪畫藝術被藝術界稱為“純粹的本土藝術”,漢代被理論界稱為“中國第一個藝術熱情時代”。人們從民俗、天文、體育、哲學等諸多角度解讀漢畫像石,研究成果豐富多彩,有學者倡導建立“漢畫學”。漢畫像石真正復活了,重新融入中國當代藝術,融入中國人的血脈。

  漢畫像石 四大區(qū)域  

  兩漢是中國美術發(fā)展史上一個非常重要的階段,無論是雕塑還是繪畫,藝術水平之高,作品數(shù)量之多,題材之豐富,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兩漢時期在中國美術史上起著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作用。所謂“稟三代鐘鼎玉器雕刻之工,開兩晉唐宋繪畫之先河”,兩漢時期留給我們的是古拙素樸、活潑熱情的藝術風采。  

  漢代藝術種類不限于畫像石,還有帛畫、壁畫、畫像磚、陶俑等。由于帛畫不易保存,今天所能見到的僅有幾幅了;由于年代久遠,壁畫今天也很少見。相對而言,漢畫像石、畫像磚和陶俑留存下來的較為豐富。就畫像石來說,分布區(qū)域主要有4個中心:一是河南南陽、鄂北區(qū),二是山東、蘇北、皖北區(qū),三是四川地區(qū),四是陜北、晉西北區(qū)。此外河南新密、永城,北京豐臺,浙江杭州,陜西邠縣,也有零星發(fā)現(xiàn)。前3個區(qū)域都是當時經(jīng)濟、文化發(fā)達的中心;陜北、晉西北區(qū)在東漢順帝以前是北方邊防重地,其中心綏德又位于通往西方的貿(mào)易通道上。這些地區(qū),都廣泛分布著可供開采構(gòu)筑墓室石材的山丘。因此,當漢代豪富日益重視厚葬時,這些地區(qū)便發(fā)展起了耗資巨大的畫像石墓。  

  由于漢代文化融合了許多不同的因素,使得各地的漢畫像石藝術呈現(xiàn)出了不同的題材和風格。如南陽畫像石在楚文化的強勁影響下,突出動物與神人題材,形成了魯迅所說的“稍粗”的、奔放有力、構(gòu)圖疏朗的藝術風格;山東畫像石表達儒家道德理想的歷史人物故事題材居多,形成敦厚渾樸、布局密集的藝術風格;陜北漢畫像石以現(xiàn)實生活為主題,有較多的農(nóng)耕、狩獵等題材,形成質(zhì)樸簡潔、裝飾性強的藝術風格,這里可以看出秦文化和胡文化的影響;四川特有的漢畫像石棺,既是巴蜀地方文化的特殊表現(xiàn),又是中原漢畫像石墓的濃縮。  

  南陽曾是周王朝與楚國的邊界,春秋戰(zhàn)國時長期屬于楚國。這里是浪漫的楚文化和理性的中原文化長期相遇、融合的所在。楚文化“信巫鬼,重淫祀”,狂放而熱烈,充滿神秘和浪漫的色彩。作為楚國舊地,南陽漢畫中明顯地活躍著楚文化的遺傳因子。楚辭中上天入地、驅(qū)虎駕龍的奇幻意象,都可在南陽漢畫中找到注腳。《山海經(jīng)》、《淮南子》記載的遠古神話幻想,在漢畫像石上大量出現(xiàn)。漢畫像石中展示的陰陽觀、長生術、辟邪和神仙思想,很多到現(xiàn)在還是民間信仰。楚國人拜日、崇火、尊鳳等信仰,促成了漢代人急進、好動的風尚,漢畫像石中之所以多有“車騎出行圖”,那是漢代人自信豪邁、喜好驅(qū)車疾馳的寫照。南陽漢畫像石就是以神性為本質(zhì)的長江中下游楚文化,與以人性為本質(zhì)的黃河中下游儒家文化的完美結(jié)合。  

  從藝術上說,南陽漢畫與其他地區(qū)漢畫的一個明顯區(qū)別,是它沒有繁密的位置經(jīng)營,沒有分層分格的圖案排列,也沒有把不同的題材羅列在一起,而是一個畫面只表現(xiàn)一個主題,構(gòu)圖疏朗明晰,畫面的情節(jié)關系非常鮮明,是中國美術個性的肇端。  

  南陽漢畫總體上不重視再現(xiàn)而重表現(xiàn),充滿著夸張、變形和抽象。人面獸身,人身獸面,動物有些部位被大比例地強調(diào),有些部位則略而不計。《蹴鞠圖》中的舞伎,腰部拉細得只成一根線,長袖則變成很長很細的兩條線,人物的細部則全部省略,給人以極強烈的印象。這種形式的運用,使南陽漢畫產(chǎn)生了強烈的力量感、運動感和生命感。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大河網(wǎng)(2012-11-27)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qū)
友情鏈接 商都網(wǎng) 中國網(wǎng)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wǎng) 新華網(wǎng)河南頻道 河南網(wǎng) 河洛大鼓網(wǎng) 河南豫劇網(wǎng) 河南省書畫網(wǎng) 中國越調(diào)網(wǎng) 中國古曲網(wǎng) 博雅特產(chǎn)網(wǎng) 福客網(wǎng) 中國戲劇網(wǎng) 中國土特產(chǎn)網(wǎng) 河南自駕旅游網(wǎng) 中華姓氏網(wǎng) 河南農(nóng)家樂網(wǎng) 中國旅游網(wǎng) 吳氏網(wǎng) 秦氏網(wǎng) 中華舒氏網(wǎng) 中國傳統(tǒng)文化藝術網(wǎng) 族譜錄 福客民俗網(wǎng) 文化遺產(chǎn)網(wǎng) 秦腔戲曲網(wǎng) 中國晉劇藝術網(wǎng) 揚州揚劇網(wǎng) 梨園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