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游記
2013/9/22 17:09:11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清明節輪到值班,很郁悶。
純為消遣,于是和朋友相約去桃花源爬山,登高望遠,以舒郁悶之氣。就像打牌一樣,這里輸了,得在別處找回來,生氣郁悶傷了身子,鍛煉鍛煉補回來。
怕熱,早上七點起床,一行幾人簡單吃飯,趕到到山門口剛剛八點,是這一天的第一撥游客,找朋友打招呼,沒買門票就進去了,美其名曰不在乎錢多少,關鍵是面子。
桃花源還叫五龍潭時看過幾次,感覺一般,自然景觀尚可,有一點亂,沒主題,有一點臟,管理差。換了老板,改了名字又來,一路走來覺著稍稍有些改觀吧,但進步不大。幾個人走走停停,一邊閑扯,天南地北,男人女人,一邊觀景,景好景壞,橫比豎對。體力好的催著快走,急著去看前面的風景,體力差的,老是想歇歇,前面風景估計也一般,不如拐回去,還有的說爬山需慢,均衡用力,反正遲早都會到達終點,無需跑快,吵吵鬧鬧中不知不覺也走了大半路程。于是心生感慨,這旅游豈不是和人生一樣,首先要志趣相投,目標一致,才有共同到達終點的潛質,這是第一位的東西。其次是門當戶對,能力匹配,這是共同到達終點的保證。此外還要有決心毅力,包容共生。三者缺其一,必不能同行至終點。
快到天門瀑的時候,對面下來一個老漢,挑著擔子,走近了看,老人五十多歲的樣子。搭話聊天知道他是挑麥下山換面條,五十斤小麥擔著,崎嶇山路,往返幾十里,年輕人未必吃得消,這老漢了不起。回望老漢遠去背影,幾個人唏噓不已,要是自己到那個歲數,能有人家身體一半好就不錯了。
費九牛二虎之力,幾身臭汗之后,終于穿過山洞,眼前豁然開朗,群山環抱一片空地,幾戶農家散落其間,房屋以瓦屋與土坯房茅屋相間,見一頭牛在悠閑散步,幾群雞在四處覓食,一個男子在用拉車往地里撒糞,一家院落里一個婦人在洗菜,呵呵,這就是傳說中的桃花源?一絲欣喜,幾許失落,感覺桃花源的創意不錯,就是與桃花源記中的東西相差還是太遠,包裝不到位,投入不足應是癥結所在吧。
累渴交加,頹然坐在洞口,正想著要是能有點飲料喝喝多美,就看見一個老太太提兩個大籃子,裝著花花綠綠的瓶子從遠處挪來。老太太拎著一個籃子爬了上來,氣喘吁吁,籃子里滿是綠茶奶和自己釀造的果酒,價比下面貴了大半,一為渴,一為老太的歲數,不搞價,喝啊先。我們坐著邊歇邊說著話,同行的小朋友跑下去幫老太太把那個籃子也提了上來。不說不知道,一說嚇一跳,眼前看著五十多的老太太其實已經六十八了,和下山的老漢是一家的,老漢已經整七十。老太太是山外的,老漢自小就耳背,兩人攜手已整整五十年。我們問老人山下的嫁到這樣的地方不后悔啊,老人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命,后悔啥。我們又問老先生耳朵背你就沒有嫌棄過啊,老人說老漢心好善良,不光對自己好,對每個人都好,都快一輩子啦,不嫌棄。說這些話的時候,老人一臉的幸福狀實在是令人羨慕。桃花源的真意應該是與世無爭,滿足自在,像高人追求的那樣,不期至而至,不刻意要的都能來,我想兩位老人做到了。一輩子不去想,不去爭,在別人認為不是很好的環境里用一個好的心態換得一個好身體,收獲了相濡以沫的幸福,贏得了像我等碌碌之輩的唏噓與艷慕。唉,人生是什么,誰人想不清?
歇夠了去吃飯, 真正的農家飯很好吃,正宗的柴雞很好吃,自釀的果酒很好喝,飯飽酒足之后,踏上歸途,借著微暈,嘴里嘟囔著桃源歸來不慕仙下山。背后一縷晚陽,半谷清風,幾聲山蟲叫,值班的郁悶早已不知道哪里去了。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內鄉親民網 2012-04-10 作者:鄭大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