驅車一千多公里來到長假旅行的第一站――社旗山陜會館。會館位于南陽市東北的社旗縣,尚離得很遠時就見到了那高高的城墻,宮殿式的古建筑群在陽光照耀下金壁輝煌,號稱“天下第一會館”的“關公祠”近在咫尺了,旅途駕車的勞累頓時煙消云散。
見我們購票入內,導游小姐熱情前來為我們服務,標準的普通話、和藹可親的態度,一下子拉進了我們之間的距離。她告訴我們,社旗鎮在清乾隆年間,曾和朱仙鎮、回郭鎮、紫荊關鎮并列為河南四大名鎮。過去這里水陸交通發達,南船北馬,商人云集,秦晉兩省的富商大賈,為敘鄉誼、通商情、接官迎仕、祭神求財而積資建造了這座會館。有碑文記載:“運巨材于楚北,訪名匠于天下”,耗去白銀數百萬兩。會館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經嘉慶、道光、咸豐、同治、至光緒十八年(1892年)竣工,共歷六帝137年。
一踏進會館大門,色彩絢麗的琉璃照壁即呈現在我們面前,先生興奮極了,拉著我正面、側面亂拍一氣。導游自豪地說,社旗山陜會館在全國會館中首屈一指,藝術輝煌,絕無僅有。這照壁是仿北京故宮九龍壁修建的,用彩釉陶瓷大方磚砌成,上面遍制浮雕,壁面豪華,構圖巧妙,工藝精湛,實在是令人嘆為觀止。照壁正中橫書“義冠古今”。兩側豎寫兩副對聯“浩氣已吞吳并魏,麻光常陰晉與秦”,“經壁輝光媲美富,羹墻瞻仰對英靈”,字跡采用金黃色古寫隸體,顯得莊嚴肅穆生輝,表達了山西、陜西人對關羽這個同鄉的仰慕追念之情。
前院有一對高聳入云的鐵旗桿,高28米,重5萬余斤,鐵旗桿頂端有仙鶴展翅欲飛,下有巨龍盤繞而上,鑄工極其考究。鐵旗桿中間有一對石獅子,東雄西雌踞坐,雄獅持繡球,雌獅背負、懷抱幼獅,含笑欠體而立,頗具有人情味。東西兩側的兩座轅門,給人一種肅然之氣。拱形的門道以青磚砌成,上層為城樓,四面壘就箭垛城堞,門額分刻“東轅門”、“西轅門”。西轅門城樓外懸掛著一幅標語“保持和發揚共產黨員先進性”,顯得與古建筑很不和諧。先生向工作人員提意見,他們笑著說已經有游客建議取下這條橫幅,可惜他們作不了主必須請示領導。
導游指著轅門內額東刻“升自階”及西雕“閱其履”的匾額說:“看著關公一生走過的路,一步步走上萬人敬仰的神圣之境,教化人們只要信仰關圣,象關圣那樣“忠義”、“守誠”,就會步步高升。”果真如此嗎,我有點懷疑。前院八角騰空的鐘樓、鼓樓均是兩層起架,上層各置鐘、鼓,下層通向中院。鐘鼓樓之間就是懸鑒樓了,它又稱“八卦樓”。懸鑒典出《新唐書》魏征傳:“帝后臨朝,嘆曰:以銅為鑒,可正衣冠;以古為鑒,可知興替;以人為鑒,可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鑒,內防已過。今魏征失,一鑒亡矣。”把戲樓比做高懸之“鑒”,避直白而增雅意,比之它處同類建筑直曰“戲樓”,其藝術品味不可同日而語。
懸鑒樓中間置琉璃樓,內刻“天五尺”三字,樓門兩邊有對聯“此地即是普陀山,何必遠求到南海”。樓內豎20根合抱大柱,四面雕刻麒麟、獅子、牛、馬等圖案。樓北面是戲臺,四根大方柱把巨大的三層樓凌空擎起,甚為壯觀。飛檐下邊金龍纏繞的“懸鑒樓”巨匾,蒼勁古樸。兩側石柱上刻有外聯“還將日事重新演,聊借俳優作古人”和內聯“幻即是真世態人情描寫得淋漓盡致,今亦猶昔新聞舊事扮演來毫發無差”。舞臺屏上還懸掛著“既和且平”的匾額,借言戲劇演奏要諧和一致而巧點“和氣生財”的經商之道,令人玩味。戲臺上下布滿木、石雕刻圖案,內容多與古代傳統戲曲有關。
穿過戲樓我們進入了萬人庭院,院內全部用一尺見方的青石鋪地,中鋪甫道,甫路左右庭院及兩廂系男女觀眾場地,封建社會男女授受不親,看戲觀眾亦需男左女右分地而坐,互不相見。因可容萬人看戲,故稱萬人庭院。一中二配三座相連的石牌坊高高屹立于月臺前沿,面向萬人庭院,與懸鑒樓遙相呼應,更增添了神殿區域的莊嚴氣勢。石牌坊石柱南北兩面皆刻楹聯,上部坊心皆為匾額,牌坊通體滿布額、對聯及人物禽獸等圖案。這些楹聯、匾額對仗工整,詞雅意明,均是對關公精神品德的頌揚之辭,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其書體楷、草、隸各異,龍飛鳳舞、灑脫飄逸;恣肆遒勁、力蕩千鈞。
最令人驚嘆的是,石牌坊的每一塊石頭都是前后兩面透刻,內容造型各不相同,刀法精奇,真可謂神工鬼斧,先生為之傾倒,連聲稱嘆“不虛此行”!正中的石牌坊為方柱須彌座,柱兩側附以抱鼓石,鼓面刻“俞伯牙愛琴”,“陶淵明愛菊”、“嵇康愛竹”等八愛圖。鼓面上下雕有各種姿態的獅子、麒麟、人面獸。左、右牌坊是大拜殿的出入門道,下各砌13級青石臺階與萬人庭院相連。牌坊之間和月臺兩側,置青石花欄桿,雕獅子、金瓜柱頭,欄板刻福、祿、壽圖案。中坊下入口處為神道,俗稱“九龍口”,斜鋪巨石一方,長、寬各2米,中刻一龍張口瞪目,形象怪異,其它八龍之間相互交錯、藏頭露尾,層層疊壓,難怪這石牌坊被稱為“中國石刻藝術的博物館”。
過石牌坊是大拜殿。走進了大拜殿的游客稀少,空蕩蕩的有點陰森森的感覺。由大殿和拜殿兩部分組成的大拜殿長40米,寬22米,高23米。前殿為大廳,是大宴賓客的地方,后殿有暖閣,供有關羽牌位。殿內雕梁畫棟,流光溢彩,大小匾額,金光生輝。尤其是慈禧太后草書“龍”“虎”二字碑,一揮而就,字體瀟灑剛勁,嵌于大殿墻壁之中上圓下方,上方刻一篆體御印章,內為“慈禧皇太后御筆之寶”九字,民間商會建筑能得此御筆之寶為鎮殿之寶,使大殿更加生色。殿門左側有“十八學士登瀛洲”石雕,圖中有杜如晦、房玄齡、于志宇等不畏艱險,騎馬沿崎嶇小路登上為天下人慕向的瀛洲。殿門右側“漁樵耕讀”的巨幅石雕,更是玲瓏剔透、神態逼真。“漁樵耕讀”圖教化人們安身立命,恪守本份,將“讀”圖置上與“登瀛州”圖意相聯,系宣揚知識為上,讀書入仕方可登臨仙境的尊儒崇文思想。
大拜殿內彩畫清晰可見,雖經百年滄桑,色彩如新,鮮艷奪目。眾多人物造型皆用金飾,至今仍熠熠生輝。殿內各柱皆懸掛金字鼓面浮雕抱柱楹聯,抄錄下幾幅:
剛大塞乎兩間氣以伸而神德以盛而圣;典謨同有千古日在天之上心在人之中。
勝地據河山美輪美奐棟宇聿新佳結構;同人聯幾席如兄如弟桑梓借敘好情懷。
館宇辟周濱二千里星聯之合到此衣冠成雅集;敦盤開洛社十九郡恭桑敬梓有時樽俎話鄉情。
藥王殿也有對聯:藥物素有靈苦無奇方醫奇病;王侯高不仁獨操仁術救人危。
馬王殿之聯為:騏驥飛馳千里順至資啟佑,春秋駒旺四季平安仰靈威。
社旗山陜會館雄偉壯觀、雍容華貴的古建筑給我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玲瓏秀麗、典雅有致的建筑藝術給我們以強大的震撼力。中原大地燦爛的古代文化,悠久的中華民族歷史吸引我們繼續河南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