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寺一隅 王堯攝
早在佛教興盛的北魏宣武帝景明至永平年間(公元500-512年),就出現了妙善在香山證道成為觀音菩薩的傳說。后到唐武德七年至貞觀九年(公元624-635年),在終南山靈感寺修行的道宣律師(公元596-667年),與天神對話而被告知寫下這個故事,稱香山即大悲菩薩成佛之地。道宣律師的弟子義常,追記道宣律師生前口授《香山大悲菩薩傳》,以文本形式流傳于世。過了大約370年,到宋元符二年(公元1099年)五月,時任汝州知州的蔣之奇批評此文本粗陋,應當時香山寺住持懷晝之請同意潤飾重作。第二年九月,書法家蔡京抄寫此文并刻于碑上。至此,眾說紛紜的妙善傳說最終確定,蔣之奇所作的《香山大悲菩薩傳》逐漸成為后來所有同類作品的源頭。十二世紀,香山寺香火鼎盛,成為觀音崇拜者的朝圣之地。
《香山大悲菩薩傳》開篇就指出觀音是一位少女,但在此之前,觀音這尊神通常被描繪為英俊莊嚴的男性僧人模樣。那么觀音最早何時轉化為女身?實際上,早在五代時,就已經有了觀音化為女身解救苦難的感應故事,也出現了現實生活中稱為觀音的婦女。到了宋代,此轉變趨于成熟,觀音成為中國佛教中唯一進行性別轉變的神。在《法苑珠林》一書中,記載了觀音于公元479年化身為女子,解救獄中的彭子喬,解開他的鐐銬的故事。在較早編撰的《北齊書》中,觀音化身為女子,醫救荒淫而致憔悴的北齊武成帝,F實生活中人稱觀音的女性,實例之一是陳朝的末代皇后沈后,她于公元617年成為比丘尼,法號“觀音”?梢娫缭谖宕鷷r已有觀音化為女身的例子了。觀音這個尊稱不止用于比丘尼,也可以指稱道教的女仙。王奉仙(約公元835-885年)是一位重要的道教女仙,在她開始修行之后,“不食歲余,肌膚豐盈,潔若冰雪,貌若天人,智辯明悟,江左之人稱之為觀音焉”。
那么妙善這個名字的來歷是不是偶然呢?根據牛津大學教授杜德橋的解釋,這個名號出現于佛教文獻,妙善傳說中幾乎所有主要角色的名字皆出自《法華經》,例如第27品主要敘述“妙莊嚴王”及王后“凈德夫人”,妙善傳說中的“妙莊王”和“寶德皇后”就可能源于這兩個人物!斗ㄈA經》中的妙莊嚴王和妙善公主的父王一樣,對佛教懷有敵意,但因受到兩個孝順兒子的感化而皈依佛教。至于妙善公主的兩個姊妹的名號,妙顏和妙音,也可以從經典中找出其世系源流。妙顏是一位八歲沙彌的名字,他曾在阿育王宮中婉拒王后慈愛的懷抱,而后對王后及五百名宮女宣說佛法。妙音則是《法華經》第24品的主要人物,如同著名的《普門品》(第25品)中的觀音一樣,妙音也是普世的救度者,可現32種化身,可說法救度眾生。但妙善傳說的創作者巧妙地挑出了《法華經》中的核心人物及主題,并對佛經中的主角進行了性別改變,由兩個兒子變成了一個女兒。法號也發生了改變,并沒有直接沿用《法華經》中的“妙音”,反而使用了此經中不曾出現的“妙善”。妙善公主不是比丘尼,卻恪守佛教清規戒律,行為舉止猶如佛教大師,她的行為和名號與宋代新興的在家居士運動頗為契合。在這個運動中,信徒常用普、覺、妙、道四字命名,表明自己的宗派傳承。早在妙善傳說誕生之前,就有許多女性修行者選擇以“妙善”為名,反映出人們相當熟悉這個帶有祥瑞之意的佛教名字,妙善可能成為廣大女性居士偏愛的法名。可以猜想到,妙善故事的創作者將大家耳熟能詳的妙善作為觀音的化身,確實有高明之處。因此,只要將觀音早期性別轉變、佛經經典、新興居士運動等諸多的因素納入考量,就可以理解觀音化身為何是一位少女,為何是一個法名妙善的公主。
香山寺中蔣之奇所作的妙善傳說在觀音文化中地位極為重要。這個故事將妙善公主當成漢傳佛教的觀音菩薩,讓原本不屬于任何地方、只出現在神話中的菩薩,變成一個在河南香山出生、證道的真實女性。同時,她也使中原古寺香山寺這個真實的地點成為真正的觀音祖庭,千百年來受到善男信女的朝拜。(孫勝久/文 王堯/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