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北宋年間,遼兵進犯中原。楊六郎率楊家兵馬來到這里,同遼兵作戰。一日,楊六郎領兵行至落鳧山附近時,突然放慢了行軍的速度,只見他翻身下馬,神情顯得十分凝重,他站在一棵樹下抬頭朝遠望,經過一番仔細觀察,楊六郎發現此地群山起伏,山勢雄偉,心中久懸的一塊石頭總算落了地,不禁暗自高興:居高臨下,扎下大營,勢如破竹,天助我也,大敗遼兵雖不能說是囊中取物,但也是指日可待啊。于是,楊六郎選定一個最為險峻的山峰,吩咐士兵在此安營扎寨。同時,吩咐手下的兩名大將焦贊和孟良在山頭設20面戰鼓,并在山上山下密密麻麻插滿旌旗,用以迷惑遼兵,讓其暈頭轉向,搞不清楚宋營究竟有多少人馬。
遼兵雖說勢力強大,占有明顯優勢,但由于短時間內摸不清楊家兵馬的虛實,因此也不敢輕舉妄動。除了一小撮兵力時不時試探性地到宋營騷擾一番外,遼兵的大隊人馬始終是按兵不動,雙方處于對峙狀態。
一個月黑風高之夜,楊六郎趁遼兵進入夢鄉之機,三聲炮響,殺聲四起。睡意正濃的遼軍官兵見此情景,個個驚慌失措,亂作一團。正當兩軍大戰正酣之時,焦贊和孟良在山頭上親自率眾擂鼓,二位大將力大無比,加之都有精忠報國的雄心壯志,甩起膀子狠命地擂鼓,劇烈的鼓聲猶如天雷,一時間震得天昏地暗,地動山搖。再加上山上山下眾士兵搖旗吶喊,宋軍人馬士氣大振,猛虎下山一般沖進敵營,勢如排山倒海,不可阻擋。頓時,遼兵嚇得魂飛魄散,哭爹喊娘,狼狽逃竄。楊六郎率領兵將,乘勢追趕,一桿蘆葉槍把遼兵殺得是丟盔棄甲,死傷無數,大敗而逃。后人為紀念這次大戰,就把這座山叫做擂鼓臺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