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河,傳說來源于石龍。相傳很久以前,這里山高路陡,干燥少雨,十年九旱,百姓深受苦難。有一年旱得特別厲害,莊稼苗都枯干了,一把火就能點著。老百姓急得沒辦法,跪在地上祈求上蒼施降甘霖,可就是滴雨未下。東海的小白龍恰好路過,看到此情此景,頓生惻隱之心,就不顧天規騰云致雨。霎時,電閃雷鳴,暴雨傾盆。老百姓欣喜若狂,喜極而泣,紛紛望天跪謝。
玉帝聞聽小白龍違反天規私自降雨,不禁勃然大怒,把小白龍貶下天庭,變成石龍伏在地上,任風吹日曬,使它受盡折磨。石龍潛心修行,面壁思過。后來,玉帝見石龍一心為民,忠誠可嘉,又能悔過自新,遂收回成命,讓它重返天庭。石龍騰飛而去后,地上就留下了一條河,清水長流,滋潤萬物。從此這里鳥語花香,生機勃勃。人們為紀念石龍,就把這條河叫做石河。
壓鳳寺位于石河中游岸邊,寶豐縣城西北15公里處的商酒務鎮焦樓村。
焦樓村西有兩條小溪斜斜地匯入石河,形成一只展翅欲飛的“鳳凰”。據說很久以前,有一個算卦先生來到焦樓,看到這里龍鳳呈祥,地勢不凡,確實是一塊風水寶地?上堃羊v飛而去,留下的鳳凰也欲展翅飛走。當地人們聞聽此言,紛紛捐錢捐物修建寺院。為了壓住鳳凰,寺院就建在村旁路邊鳳凰的脊背上。寺院依勢而建,結果就成了不南不北、不東不西的一反常規的建筑,并起名壓鳳寺。壓鳳寺始建于明朝萬歷年間,清朝道光年間重修。1948年5月23日,劉鄧大軍轉戰到這里,中共中央中原局和野戰軍旅以上干部在寺內召開大會,會議對后來的宛東戰役和落實有關政策進行了部署。由于年久失修加上動亂,現在寺僅剩幾間舊殿,其他大部分已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