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皋,字伯遠(公元1087—1147年),從小喜歡彈弓、射箭,射獵技藝高超,幾乎是百發百中。他與老母和妻兒相依為命,每天上山砍柴、射獵。他力大如牛,每次砍完柴,都砍一棵結實的樹做扁擔,然后挑著幾百斤重的柴和獵物,健步如飛到魯山縣城去賣。在日復一日的艱苦勞作中,牛皋不僅練就了強壯的身體,還將射獵技藝發揮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
北宋末年,金軍入侵中原,為了保衛家鄉,牛皋就到魯山縣衙當了一名射士,協助訓練民兵,為抗金做準備。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金軍侵及江南,完顏拔離速率領金軍重新渡江,途經荊門(今屬湖北)北上,在四月初的一天傍晚時分途經魯山進入寶豐縣,來到距汝水不遠的宋村休息,準備隔日渡過汝水北撤。其實,在金兵還未進入寶豐縣之前,牛皋已獲悉了對方的行軍路線,并料定敵人會在宋村宿營。于是,他發動鄉兵和村民打好埋伏,等金兵來時一窩端。當時正值初夏,連續半年多的奔波和征戰,金軍思歸心切,再加上不耐熱,紛紛下馬卸甲,準備晚飯。突然間,吶喊聲四起,鄉兵與村民勇敢地向金軍發起攻擊。饑餓疲憊的金軍被殺得潰不成軍,四散逃竄。完顏拔離速和完顏彀英率殘兵逃回太原。耶律馬五和五十多個金兵被重重包圍,最后只剩下他一人,困獸猶斗。他持一把手刀,大喊:“誰敢與我一戰?”話音剛落,只見43歲的牛皋頭戴鐵兜鍪,手執鐵桿槍,跨下黑馬,進入圍中。耶律馬五掄刀向牛皋砍去,牛皋用槍桿把耶律馬五掃下馬來,生擒了耶律馬五。后來,牛皋又率領鄉兵,在魯山鄧家橋又一次將金兵擊潰。
由于在家鄉組織的兩次抗金戰役有功,牛皋被晉升為西道招撫使及蔡、唐、信軍鎮撫使。紹興三年(公元1133年),岳飛統管江西、湖北軍務,決定由襄漢進軍中原,收復失地。牛皋奔赴臨安(今浙江杭州)面見宋高宗趙構。趙構將牛皋所部劃歸岳飛指揮,牛皋加入岳家軍。牛皋和岳飛交情深厚,加之戰功卓著,頗得岳飛器重。岳飛任命牛皋為唐、鄧、襄、郢4州的安撫使,后又任命牛皋為中部統領。1134年,偽齊大將李成勾結金兵入侵,攻破襄陽六郡,偽齊將王嵩占據隨州。牛皋用不到3天的時間便攻下隨州,生擒王嵩,俘敵5000余人,收復襄陽。金兵攻打淮西,牛皋渡江迎敵。偽齊派騎兵進攻廬州(今安徽合肥),牛皋出陣,敵軍不戰而潰。牛皋乘勝追擊30余里,殺死敵軍大半。1135年,牛皋隨岳飛征討楊么,楊么被牛皋擒獲。1140年,岳飛進軍中原,牛皋奉命進攻京西一帶,所向披靡,直抵黃河沿岸。
岳飛遇難后,秦檜為斬草除根,于紹興十七年(公元1147年),密令都統制田師中在任和縣以宴請各路大將為名,用毒酒害牛皋,牛皋悲憤地說:“牛皋年61歲,官至侍從,已經足夠了,所恨的就是南北通和,使我不能馬革裹尸而死,而死在屋檐下而已!”次日卒,葬于杭州西湖棲霞嶺劍門關紫云洞口,與岳飛墓遙遙相望,墓前碑文為“宋輔文侯牛皋之墓”。墓前方石牌坊上鐫明徐渭撰“將軍氣節高千古,震世英風伴鄂王”的對聯。
牛皋以自己的智勇和愛國之心,書寫了一代名將的不朽人生。他的遺骨雖埋在杭州,可家鄉人民為他在家鄉建了一座衣冠冢,并立了碑,以示紀念。“石碑溝”就因這塊石碑而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