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山人徐玉諾,名言信,字玉諾,筆名紅蠖。他是上世紀20年代活躍在中國文壇的著名詩人、小說家,被譽為“五四詩人”,與鄭振鐸、葉圣陶等交往甚厚,也是平頂山現代歷史上的代表性名人。其故里在魯山縣辛集鄉徐營村,故居猶存,現已成為平頂山一處重要的名人故居,與相距不遠的湛河區曹鎮鄉李綠園故居交相輝映。
1894年11月10日,徐玉諾出生在魯山縣徐營村一個農民家庭。他6歲讀私塾,1912年至1916年就讀于魯山縣公立小學堂,1916年考入開封第一師范學堂,1921年畢業。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開封15所中學響應,徐玉諾被推舉為學聯理事,參與罷課、罷市、抵制日貨運動。1921年師范畢業后,徐玉諾在魯山公立小學任校長,此后他一直從事教育事業,輾轉于河南、北京、上海、福建、山東等地,先后執教于廈門集美師范、廈門大學、開封大學、河南省立第四師范和第二師范、曲阜師范學校、信陽師范、齊魯大學等近30所學校。其間,他于1934年回到河南任魯山魯陽中學校長,1937年任魯山民眾教育館館長,1939年任魯山第一小學校長。1945年至1947年在魯山辦私塾。1947年11月魯山解放,他以魯山代表身份出席豫西各界人民代表會議。1948年籌備建立魯山縣中學,徐玉諾擔任籌委會主任和校長。1950年,他參加河南省各界人民代表會議,出席河南省第一次文藝工作會議、紀念魯迅逝世十四周年座談會。1954年,他當選為省文聯第一屆常務委員,并出席省人民代表大會。1958年,病逝于開封,歸葬故里徐營鳳凰山下。
徐玉諾文學創作深受五四運動和新文化運動影響。他在開封師范求學期間,受《新青年》雜志影響,開始傾向新思想、新文學,是學校的活躍學生。學生運動受挫后,作為學生運動最為熱心的領導者,徐玉諾無法接受“五四”退潮的現實,他痛苦不堪,開始專注于文學創作,于1921年1月7日在《晨報》副刊上發表處女作短篇小說《良心》,對社會黑暗進行深刻的揭示和控訴。同年,經鄭振鐸介紹加入文學研究會,與葉圣陶等交往甚厚。自此之后,徐玉諾進入了5年左右的創作旺盛期,并成為文學研究會的重要成員之一。據統計,徐玉諾一生寫了400多首詩,30多篇小說,20多篇散文,創作與改編劇本7部。徐玉諾作品以詩歌成就最高,有詩集《將來之花園》、《徐玉諾詩集》和《徐玉諾詩文選》行世。
徐玉諾作品以現實和浪漫兼具的風格引起了讀者的廣泛關注,并且獲得諸多名家的高度評價。小說《一只破鞋》引起轟動,小詩《夜聲》被聞一多推為“超等作品”。同在文學研究會的詩人王任叔稱贊他為“絕大的天才”。朱自清在主編《中國新文學大系·詩歌卷》時,選錄徐玉諾9首詩。魯迅先生曾“三番五次囑咐孫伏園”給徐玉諾寫信,讓他“把發表在《晨報》副刊等的二十來篇小說收集出版”,并表示“自愿作序”,但徐玉諾自己感覺這些小說很不成熟,婉言謝絕。評論家認為,徐玉諾的作品一方面“帶點原始性的粗獷”,一方面風格清新柔美。他的詩隨激情跳躍,想象豐富而生動,在用韻和表現技巧等方面,為新詩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徐玉諾一生為人淳厚、熱衷公益、赤誠愛國、忘我執著、不畏權勢、特立獨行,被譽為“替社會鳴不平,為平民叫苦的人”,其逸聞趣事至今在魯山廣為流傳,魯山人以徐玉諾為驕傲。
政府非常重視對徐玉諾故居的保護。其徐營故居原有西屋草房三間,東屋草房兩間,南面是一間小套房,北面為去后院的出路。現在的故居是其女兒于2003年投資4萬多元,依原樣進行翻修的,是一個用紅磚院墻圍起來的小院,院子坐西朝東,東面和西面各有3間瓦屋。院內綠樹成蔭,富有鄉土氣息,大廳出口處還有一塊上馬石。故居大門前,是一通寫有“徐玉諾故居”的碑,背面是徐玉諾的生平簡介。1986年,徐玉諾故居被魯山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文物保護單位;2004年10月29日,徐玉諾故居又被平頂山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文物保護單位。2005年,在徐玉諾誕辰111周年之際,徐玉諾故居正式開館,并成立徐玉諾故居文物保護所,辛集鄉和徐營村協助管理。故居也辟為徐玉諾紀念館,展出文物200多件。(王寶鄭)【原標題:徐玉諾與其魯山徐營故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