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時期,民間曲子在中原大地到處傳唱,代表性曲牌《打棗桿》、《銀絲扭》人人會唱,個個喜歡;代表性樂器曲胡(大弦子),其曲調婉轉悠揚,成為最動人的鄉(xiāng)音。20世紀初,河南曲劇在曲子的基礎上,在汝州市孕育而生。曲劇分布在豫西和湖北北部,擅長表現(xiàn)下層人民的生活苦難和人間真情,所以,深受父老鄉(xiāng)親的喜愛。
《中國大百科全書·戲曲曲藝卷》對河南曲劇有這樣的定義:“河南曲劇是由坐班清唱的河南鼓子曲中雜牌小調與民間歌舞踩高蹺相結合,于1926年經臨汝縣(現(xiàn)汝州市)農民‘同樂社’搬上舞臺,發(fā)展成為戲曲劇種的。”
在上世紀20年代之前,在豫西南一帶,逢年過節(jié)流行“高蹺曲”,表演者踩著高蹺唱著短小活潑的中原地區(qū)的俗曲小令,盡管當時還沒有行當?shù)膭澐,只有姑娘、丫環(huán)、三花、臉子、和尚等幾個角色,卻給節(jié)日增添了歡樂祥和的氣氛。時至今日,大家依然能見到踩高蹺慶祝節(jié)日的場面,農村稱之為“踩著高腿”,只不過鮮見了當時的唱詞、表演和伴奏,徒留下一種娛樂表演的形式。那時,如果不逢年過節(jié),就會出現(xiàn)不踩蹺的清唱。大家圍著地攤,哼著小曲。這種短小活潑的小調曲子,如今已淡出了人們的記憶,只有從戲劇史料中去尋覓農耕時代那種農忙之余的悠閑。
據(jù)《河南戲劇1000題》記載,由“高蹺曲”發(fā)展為“高臺曲”是在1919年的燈節(jié)。當時洛陽東陡溝玩社火,因熙熙攘攘的觀眾秩序難以維持,踏歌蹺隊步履艱難,經大家提議,臨時把踏歌蹺隊挪到了比較高的燈棚“白衣閣”上,這種居高臨下的演出,觀眾的反映出乎意料地好。主演者劉樂及其玩友許文興、溫揪子、孫三耀等人的行動,對踏歌蹺隊由“高蹺曲”發(fā)展為“高臺曲”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自此,從洛陽到汝陽、汝州等許多村鎮(zhèn)的踏歌蹺隊競相效仿,紛紛走上高臺。至于促使踏歌蹺隊登上真正的舞臺,真正解下“高腿”,又經歷了7年時間。
河南曲劇在汝州誕生80多年來,經過傳承、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已經成為全國第八、河南第二大地方劇種,被列入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涌現(xiàn)出了張新芳、王秀玲、馬騏等著名的曲劇表演藝術家,創(chuàng)作出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優(yōu)秀曲目,大家熟悉的《風雪配》、《卷席筒》、《陳三兩》等至今盛演不衰!驹瓨祟}:河南曲劇源汝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