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腸河古稱桓水、柏水,為北汝河右岸支流石河的最大支流。河長42公里,流域面積273平方公里。流量不豐,但屬常年河。據傳,東漢膠東侯賈復曾與王莽部將王陵戰于寶豐城北隅,腹部受創,腸子流出,掬河水清洗后納入腹中,撕衣襟裹之,躍馬再戰,斬敵于馬下。后人感其勇,將此水更名為凈腸河。河道位于
外方山東麓,自西而東,丘陵、平原、洼地交錯,西高東低,屬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氣候,年平均降水量700毫米左右。
河有兩源,南源桓水始于兩泉:一在大營鎮琉璃堂行政村的老王家村東,攔桃園溝砌一壩,承接滾坡浮水,清清一畝多。壩底多泉,涓涓幾公里,入上李莊水庫。另一處在水庫西北1.5公里的北老張莊村東,雨時大如桶,旱時細若杯。
上李莊水庫建于1958年。控流面積7.4平方公里,庫容280萬立方米,百畝水面,水質清澈。設計灌溉面積5000畝。現供大營鎮2萬人飲用。天旱百日,壩下仍有碗口粗泉流。下行幾公里,兩岸嶺丘逶迤,時有潛水補入,潺潺成溪。
下行2.5公里,左岸有大營鎮,是鎮政府駐地。
大營鎮東去寶豐縣城20公里,據考,春秋時期已形成村落,北齊時曾設關駐兵以御北周,系大本營,故稱大營。古鎮南有青條嶺,宋初又稱青嶺鎮。宋宣和二年改稱興寶鎮。明初為吳、王二寨,洪武年間洛陽中護衛右所營地設于此,仍稱大營。因地扼宛洛要道,隋唐以來,一直都是魯、汝、寶三地的物資集散地。明末清初,山西、陜西、河北等地商人紛紛來此建館;民國時期有“四行”、“五坊”、“六市”、“八店”等,集市輻射幾十公里。2001年6月,鎮南清涼寺村的汝官窯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營鎮現轄64平方公里、38個行政村、54個自然村,總人口4.7萬。值此百業興起、農工商融合的時代,年輕人多數南下北上去大都市打工,拖家帶口的老、壯,也已改“天子籍耕、皇后親蠶”的舊傳統,或林果,或養殖,或就近去省城、縣城經商。再不濟,農活之余,也要開上自家的拖拉機或是小三輪,運煤販菜,掙些外快,把日子過得活潑滋潤。1988年,大營鎮被河南省命名為“中州名鎮”。1991年,又被河南省委、省政府授予“發展農村集體經濟先進單位”。礦藏主要有原煤、鋁黏土、紫砂陶黏土、陶瓷黏土等。
下行兩公里,右岸有李文驛村,明代曾設驛站,管理驛站的人名叫李文,村隨人名,稱李文驛。下行經段寨、趙樓入張八橋鎮,右岸有姚店鋪村。宋時,村上設有窯貨店。明、清兩代設有遞鋪,姚與窯諧音,稱姚店鋪。
下行段寨村,村東有水壩,存水萬余立方米,波光瀲滟,樹色清和。
下行龍泉寺村,寺始建于南北朝時北周大定元年(公元581年),時名玉皇寺。唐乾封二年至咸亨五年(公元667~674年),奉敕重修,更名龍泉寺,寺前有一眼大泉,四季常涌,狀若龍口噴水,寺以泉名。唐代詩人孟郊留有《過龍泉寺精舍》:“亭午聞山鐘,起行散愁疾。尋林采芝去,谷轉松翠密。旁見精舍開,長廊飯僧畢。石渠流雪水,金子耀霜桔。”
龍泉寺歷經戰火,屢廢屢修。1952拆寺建房,1958年石碑盡數用于水利建設,寺院蕩然無存,僅以村名傳。此處有小水庫,蓄水4萬多立方米。除養魚之外,澆地1000多畝。
下行經小黃莊、栗莊至肖旗鄉土橋鋪。明清時設遞鋪,始稱十里鋪,后因當地人在凈腸河上建橋,改稱土橋鋪。村南緊鄰寶汝公路橋,上下有兩處小水壩,存水都在萬余立方米。
下行500米,兩源匯合。(曲令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