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州市位于河南省中西部,因河得名,隸屬平頂山市。西南有外方山余脈,北為嵩山余脈,北汝河橫貫其間,形成較寬闊的河谷盆地。北汝河兩岸來水吮山而下,有大小溝溪1304條,造就了一方物產豐茂的沃土,人類蹤跡可追溯到舊石器時代,文化積淀厚不可測。自周至唐、漢,是拱衛(wèi)古都洛陽的門戶,帝王將相、商賈賢達、才子名流腳蹤如織。中原腹地,自古兵家必爭。
這一段北汝河古時曾稱“汝海”,其色也清,其勢也淼。有唐代毆陽詹的《汝州行》為證:“湛湛清流九曲灣,浮沉澈底似拖藍。扁舟一葉無人系,風動橫移向碧灘。”自《詩經·汝墳》到毆陽詹的《汝州行》,都寫到了兩岸生民伐條采葉、植桑養(yǎng)蠶的景象。1913年3月,美國為慶祝巴拿馬運河開航,在舊金山舉辦萬國商品賽會。臨汝縣就有絹簾汝帖、帶子棉花、本色山繡、山蠶繭等產品參展。一張薄薄的粉皮,也成為國人餐桌上的珍饈。
逶迤在北汝河左岸的這座古老的市鎮(zhèn),昔年那一墻兩坡比鄰而居的廈房四合院,已經隱沒在歷史的煙塵深處。眼前高樓林立,街面寬闊,就連興盛一時的幽咽曲胡,也已被充盈街市的流行歌曲取而代之。四通八達的公路鐵路讓代步的馬和驢退位,百業(yè)新興,生出新一代的驕艷與繁華。
江山代有才人出,看來汝州被欽定為青瓷官窯,專制宮廷用品,并不是宋徽宗趙佶的偶發(fā)奇想。源遠流長的中華陶瓷文化史上,粗陶在細瓷先,瓷是精細化了的“陶”。國寶彩陶《鸛魚石斧圖》,即出土于斯。
1978年11月,紙坊公社閻村生產隊的幾個社員深翻土地時挖出了一口缸。缸高47厘米,口徑32.7厘米,底徑19.5厘米,缸上有彩畫,一只鳥叨著一尾魚,面朝一把大柄石斧,缸中盛有骨殖,經專家鑒定,為先民陶棺,屬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珍品。2003年7月,被國務院定為67件國寶之一,從此密不示人。
2005年春,中國國家博物館通過中國古陶瓷研究會與汝州市汝瓷研究所所長張?zhí)鞈c聯(lián)系,想要一件《鸛魚石斧圖》彩陶缸的仿制品。張?zhí)鞈c與清華大學、北京故宮博物院合作,在彩陶出土處采集原料,用傳統(tǒng)制作方法,經過160多次試驗,終使中國彩陶《鸛魚石斧圖》彩陶缸“重現(xiàn)”于世。
汝窯為宋代五大名窯之一,汝官瓷更居五大名瓷之首,興于宋哲宗元佑元年,直到宋徽宗崇寧五年(公元1086~1106年),前后二十年,水和泥經智慧工匠之手創(chuàng)造出的稀罕珍品,令世界驚絕。后因戰(zhàn)亂失傳,斷代數(shù)百年。1956年,臨汝縣(今汝州市)始建起汝瓷廠,經上千次試驗,先后研燒出了豆綠釉、天藍釉、月白釉、蔥綠釉等民瓷。直到1987年,汝官瓷天青釉才經朱文立之手再現(xiàn)于世,填補了中國陶瓷史上的一項空白。朱文立因之榮獲1998年“首屆中國國際民間藝術博覽會”金獎,被日本專家譽為“青瓷第一人”。另一位瓷藝專家孟玉松,經過近三百次的親手燒制,1988年研制成汝瓷月白釉和多層次、大開片的汝官瓷天青釉珍品。2001年5月,在首屆全國五大名窯真品/仿品展覽會上,孟玉松的汝官瓷精品有十三件被故宮博物院收藏。
“望嵩樓高高入云,舊藏汝帖天下聞。松煤拓紙歲萬本,官司厭苦征求紛。樓瓦飄零碑墜地,過眼煙云等閑棄。誰從灰燼拾遺珍,石爛猶存古文字。”清代詩人孫灝這首《汝帖》所寫的,正是汝州三寶之一的汝帖。宋大觀三年(1109年)的八月,汝州郡守王采集《淳化閣帖》、《絳州帖》及“三代而下迄于五季字書百家”刻成,共12塊汝帖碑,匯帖12卷,共77家又23種,因刻于汝州,故名《汝帖》。清代《直隸汝州志》將它與《淳化閣帖》、《泉州帖》、《絳州帖》并稱為“四大名帖”。此帖初成時,鑲嵌于汝州官衙“坐嘯堂”的墻壁上,后移至望嵩樓上。明末戰(zhàn)亂,樓焚碑殘,棄之馬廄。清順治七年(1650年),巡道范承祖修復并加跋,成14通,置州署西苑古軒壁中。道光十八年(1838年),州守白明義為所存碑文漫漶不清,自洛陽購得宋時原拓,重摹勒石,親書目錄兩卷,以補范跋之失,仍為14通,仍藏于西苑古軒壁。1947年之后,州衙毀,碑帖流散。幸得張久益多方收集,“文革”時期砌藏墻內,1983年此金石瑰寶才得復歸于汝州文廟大成殿中。
劉禹錫在汝州為官時,實五稼而飽邦民,被百姓建廟祭祀到如今。出知汝州的蘇轍樸實謹篤,住的房子又小又矮。蘇東坡寫詩打趣這位身形高大的弟弟:“常時低頭誦經史,忽然欠伸屋打頭。”蘇轍才情雖不及其兄,卻屢屢解囊?guī)推湫侄任@,捐資助兄興水利。其高風成就了他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千秋文章……清清汝水所澤被的,還有一代書圣顏真卿。此公骨格清奇,書法自成大家,國家危難之時,更能慷慨赴義,生死任之。唐德宗建中年間,李希烈叛軍攻陷汝州,朝庭派他前往勸降,殘遭殺害,舊汝州曾有他的祠堂。汝州詩人張維之有《謁魯公祠》:“寒煙碧草漫春秋,一謁孤患淚欲流。嵩麓陰云愁自結,汝河洶浪咽難收。指揮平博三千士,身系全唐百二州。國運未旋星已隕,令人回道慕巢由。”明代汝人建一官辦書院,尊曾與汝州山水命命相通的顏真卿、蘇軾、程顥三公為圣。
俯仰歲月間,飲此汝水者前后有李白、杜甫、孟浩然、孟郊、張籍、歐陽修、黃庭堅、顧炎武,汝州才子劉希夷……正可謂“一時名勝,云虎相從”。有此等人物點綴于山水之間,才使得這北汝河氣脈深長,湯湯文化,傳承不絕。(曲令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