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峪河是沙河右岸水量豐沛的一條常年支流,原名東平溝,近年開發旅游,借另一條河名為名,改稱李子峪。原來的李子峪河全長15公里,源于青石板山,山上林茂草密,細泉集流成溪,始名青石板溝。下來8公里有村名茶庵,早年有尼姑庵、興歸寺和玉皇廟,而今庵寺俱廢,剩有五間磚瓦結構的玉皇廟,有束髻道士住守。沿河兩岸山林郁郁蔥蔥,水在此間清清流淌,終年不竭。河過李子峪村,在東平溝河口上游500米處匯入沙河。
已辟為景區的李子峪河(東平溝),全長20公里,自西向東落差 600米,穿越6個大峽谷。流域內群山糾結盤旋,溝谷幽深,人跡罕至。河的上源有二,都在魯山縣四棵樹鄉的平溝村境內。一為珍珠潭溝,源頭在東平溝自然村。據村民朱光照講,這個層山圍裹的村落已經有300多年的歷史了。早在明末清初時,有朱姓兩兄弟為避戰亂,舉家躲進深山老林。一個去了雞冢,一個來到這里,開荒種糧,采藥換鹽,一代代繁衍成村。現下東平溝自然村有60多口人,人均不足三分地。上世紀90年代末,驢友們發現了這里的千年古寺和瀑布群,消息傳開,游人多了,村里陸續開起20多個家庭賓館。
涓涓泉水自村前山根滲出,在兩米高的土堰中匯流成溪,經過一大片草湖、竹林,到石門口,飛流三四米,落入40平方米的瓢把潭。有1.5公里長源于高廟眼山溪流自右岸注入潭中。潭水直落,一疊三道瀑,又有兩公里長的梯子石溝匯入。這道水的泉源在梯子石山半腰6米多高的石墻下,好幾個出水點兒,水量直徑約5厘米。
山勢一路跌降,潭瀑相銜。飛瀑蕩起團團水煙,滑瀑懸作層層珠鏈,冬月天寒地凍時,又變成千姿百態的冰掛奇觀,水景天成,嘆為觀止。6公里至蓮花盆,與另花園溝來水匯流,始稱李子峪。其間承流接溪不可勝數,中有大石墻溝,自珍珠潭溯流而上3公里,峭壁陡起20多米,巖根苔綠石滑,清泉散露五六處,流量直徑約8厘米,是一條較大的支溝。
花園溝又稱女人谷,源頭在城望頂東南不遠的花園村。一圍坡頭四面山,中間是平地,形似花盆,所以村名“花園”,水為花園溝。源頭在村東南簸箕形的山坳里,是一片十幾畝大的草湖。聽村民劉天琴說,這里原來有盆粗一股泉水,鍋滾一樣往外冒,把下面的白沙都翻起來了。早年草湖被開成稻田,碾出的大米又白又亮,蒸出來香氣飄起半里多遠。后來大泉不冒了,又挖成井。再后來,人們外出打工,稻田荒廢,這里就成了一片沼澤。眼前的沼澤地里長滿一米多深的雷草、繭草和柳條子。深草下是俗稱“長蟲油”的紅土濕地,涓涓細泉在草間浸出。草湖下有一長方形水坑,匯流200米,始聞汩汩水聲。
過村向下山漸深,林更密。行約一公里,有兩公里長的城皇頂來水匯入。泉自山坡沙土中涌出,直徑4厘米。又500米,兩岸頁巖層疊斜披。水成薄簾,攤開在巖板上,行約百米,巖崖如拱,水自巖板滑落成瀑。瀑右有古木,向導稱之“千荊榆”,數干并起,盤根虬曲。瀑下有潭,兩米多深,三分地大。瀑下水流寬一米余,右面石壁陡起如墻,上有三道縫,草青菊黃,中有細瀑迸濺。
水走亂石,聲如琴鼓。大石幾米見方,小石如籮筐、如盆、如碗、如蛋。沙洲生蘆葦,葦穗泛起輪輪緞光,映在50多米長的水潭中。山勢峻急,瀑急且多,潭大水深。右岸有棵大櫟樹,樹下石棱高米余,被山水打磨經年,光滑豐腴。水在石上行,扭來扭去似爬藤。行不遠,左岸有小峽谷支流擰繩漂落,源在城望頂山半坡,水量直徑4厘米,溝長2公里。
雞冠嶺自左岸橫空而出,嶺上多古木,千景榆、山櫟、黃櫨,叢灌如毛發。嶺頭巨石狀若雞冠,雞冠巖下有瀑來匯。右岸又有20多米高湍流來,水出曹家溝,控山泉自沙土坡涌出,流量直徑8厘米,奔流4公里,在谷口巖板上切出一尺多深溝槽。雙瀑會流,旋起一堆亂石,水瀠小潭,繞亂石而下,來不及喘息,又被陡崖拋落80米余。左岸巖石疊起40多層,有兩棵豹榆迎風飄舉。瀑流 20多米,經石坎、石盆擰身折下,沖出一沙渚。沙渚正中有一塊巖石凸入水中,將藍成一塊玉的潭水拱成月牙狀,人稱月潭。潭下百米,水被如鏟的巖板挑起成簾,籠住半畝多大、兩米多深的一鏡潭水,細沙鋪底,波光射人。(曲令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