窄渠溝河又名白草坪河,源于趙村鄉小觀音山,于寬步口村西匯入沙河,長15公里,是魯山縣境內沙河左岸的一條常年支流。
小觀音山海拔895米,是魯山與汝陽的界山。上有埡口,俗稱嶺脖,歷史上曾經是商道要沖。西南望牡丹山,東去有大觀音山、避風寺山和焦山等,海拔都在千米以上,山間大大小小的支流呈扇面散射,是窄渠溝河豐沛的河源。
這道水最遠的源頭在楊葉溝。溝的頂端有韭菜崖,高80多米,大石片陡起75度。巖坡嶙峋,坑坑洼洼,只要有一點土,就長一窩子野韭菜。崖根桶粗一股控山水,四季常流,汛期猛漲,洶涌湍急,人過不去,牛羊也過不去。還有兩岔來水,一股通往千米外的印莊,浮源是上寺陰坡來水,坡根處有清泉出露茶杯粗。另一股來自前楊葉溝,一溝兩岸,石崖峭起,樹木叢灌茂盛得連野豬也拱不進去。間有成片栗林,是近年封山養起來的。三股水在韭菜崖下匯流成河。一路下去,山勢漸平緩,蜿蜒3.5公里到關岈村。中有楊葉溝自然村,五六戶人家都已遷往別處,留有土墻灰瓦十幾間空宅。近河口處土坡如唇,上有一戶人家,老人名叫李德遠,他說只是偶爾上來住幾天,守著孩子們種下的杜仲、萸肉、核桃。
村部所在的關岈自然村,原名馬莊。西去1.5公里,與楊葉溝隔條嶺,有80多米高的石崖,石崖半腰冒出一股水,名冰水泉。每到夏日,村民都來取,飲之清熱去暑,是天然礦泉水。到隆冬,水卻是溫的,洗衣服不凍手。下自成溪,在村西千米處匯入楊葉溝。
出村不遠,有1.5公里長的霍家溝自右岸匯入。至南陰村,又有源自避風寺陽坡的老王溝自左岸入。溝長3.5公里,兩岸植被很好,明溪長流。南陰自然村原名張家莊,過村不遠,又有3公里長的馬盤溝自右岸匯入。河口上面百余米,左邊岔出一條季節河黃沙溝。馬盤溝屬常流支溝,到旱季,三寸管水泵抽之不竭。上段自茶庵到黑心坪是明水,后段半公里潛入地下。主河道因卵石厚積,只見礫石不見水,直到下游金馬溝,潛流才得涌出。南陰共有9個村民組,270余戶人家,家家都有桐油樹,年產量在七八萬公斤,是村民取自山林的主要經濟來源。
溝谷下落,山勢漸緩,其間農田連片。到草坪村,有源自曹軍場的大南溝自右岸來濟。曹軍場嶺坡高處有一片五六畝大的平場,傳說曹操曾在那里操練兵馬,山因傳說而名。距此不遠,左岸有5公里長的寨子溝,源出焦山。山因宋朝大將焦贊曾在此駐兵而得名,山上留有兩段一丈多高、三四米寬、四尺多厚的青石寨墻。寨南門、東寨門都有水出。西門已毀廢,有山泉涓涓而下兩三里,人稱石峽溝,溝中多杜鵑,春來花事繁盛,野蜂、家蜂都興旺。溝中有處大石穴,穴中水出,若茶杯粗。峽谷上下有梳妝樓、水簾洞等景觀。
歷史上的焦贊是位愛國良將,在民間留有這樣的神話:山上屯兵,山多高水就多高。為了供駐軍吃糧,寨墻外有“回龍地”三耬,人在前面耩,回頭莊稼就熟了。
白草坪過后,左岸有兩公里長一步溝入,右岸有5公里長的銀洞溝入。上世紀初,曾有人在這里開銀礦,掘出一人高、幾十米深的礦洞,水自洞中出,流經銀洞溝自然村,納1.5公里長響潭溝水,在金馬溝口入主河。
大門扇溝又稱鳳凰溝,與寨子溝隔道嶺,屬季節河。這道溝源于歪頭山,此山也奇,西邊看往西歪,東邊看往東歪。山頂有老婆寨,相傳焦贊的干娘曾在寨中住。水經螞蟻溝、桑樹洼、桑樹地、胡家莊、時家莊、鳳凰溝等自然村。胡家莊近河處有棵三摟多粗、高40余米的豹榆,樹冠有一畝多,枝繁葉茂。
過寨子溝口,右岸有國貝石村。村對面有道馬溝,上源在上寺自然村后的高坡上,由大烏桑溝和老虎籠溝交匯成溪。溝谷時寬時窄,寬坦處有莊田農家,有成片的楊樹林。水繞山轉,一路斗折,納后溝、南溝、東溝、老虎洞溝、馬溝等來水,漸行漸寬。近河口有河岔名廟渠溝,石峽逼窄百多米,峽谷上面有10多平方米大的水潭,到夏日,附近的村民都來洗澡。潭水落入峽中,咕冬亂響,終年不絕。
國貝石村2006年為開發旅游修建一道攔河壩,積水500米,最寬處約百米,深3米左右。河邊公路中間有棵三摟多粗的楓楊樹,守著河水生長了三百多年。村后有大石墻,早年這一帶林深樹大,云霧繚繞,傳說此間鬼怪靈異,村曾名鬼背石。上世紀未登記村名時,誤寫為國貝石,遂名。1965年,原代號“9641”的興州機械廠在這道溝中興建,修有兩座水泥橋和一道攔河壩,橋尚在,壩已淤平。1982年該廠遷往平頂山市,留下的房屋部分坍塌,部分被村民買下,尚有部分樓房閑置。灰舊的磚墻瓦頂,凝固著一段短暫的歷史。
據村中老人回憶,1956年一場山洪,沿河的莊稼地、林子、村舍被一抹而光,河道淤平,汽車能一直開到關岈。之后,年年雨季有水下來,一點一點又沖下去三四米,才有了眼前的河道模樣。近年封山育林,樹養大了,草和灌叢也蓄成了,水變清了,河也變寬了。
河過國貝石,左岸還有石板溝、香陰溝入。經黑老坡,檀子蔭、竹園溝,過廟岈自然村近旁的興州口高速公路橋,明水散流入沙河。
由于流域內的山多鈣質石英砂巖,石質堅硬,不易風化。河道中卵礫石大小均勻、結構松散。河水潛涵卵礫層中,不到汛期,河面淺且窄。沿岸村民臨水結舍,時有山田五七階、十數階疊起,石砌的梯埂細密若貝壘。林坡植被雖不森然,卻也覆蓋茂密,油桐樹,柿子、核桃、山萸肉、靈棗等多有分布。(曲令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