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平頂山 >> 秀美山水 >> 平頂山地理 >> 瀏覽平頂山

紅石崖上有“長城”

2013/11/11 14:23:40 點擊數: 【字體:

 
    "紅石崖位于葉縣常村鄉南部山區,處于群峰的中心位置,周圍有許多山峰簇擁,加上這里有保存相對較為完好的楚長城遺址,山勢極為險要,真可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據傳,這里曾是當年中原大土匪“李老末”的一個據點,土匪與官軍在此作戰時,雙方死傷無數,這些都為紅石崖蒙上了神秘的色彩。

    幽藏深閨

    乘車從葉縣常村鄉東邊的一條“村村通”水泥路向南行駛,大約前行十幾公里,水泥路的盡頭便是劉東華村,從此向東南方向還可勉強乘車前行,只是山坡下的土路很是凸凹不平,并且路面狹窄,僅容一車通過。盡管如此,當地人說,這條路是他們通往外界的唯一“交通大動脈”。大約又行進了近3公里,就到了距紅石崖最近的白石崖溝自然村。

    白石崖溝是一個只有十幾戶人家、六七十口人的小山村,該村三面環山,很是幽靜。從大山深處延伸而來的一條白石河由南向北靜靜流過村邊。這里空氣清新,山綠水清。附近山上植被茂密,分灌木、櫟林和地草植被3個層次,綠色植被把大山覆蓋得嚴嚴實實。當地村民自豪地說,這里的大山是上天賜予他們的財富之源,他們幾乎沒有可耕地,但大山可以讓他們發展畜牧業,灌木可以嫁接不同的果樹,山上的中草藥、野山果四季采摘不完,山民的經濟收入絲毫不低于平原地區。

    去紅石崖,先要從白石崖溝村東的白石河岸邊向北走,行至大觀士惱山的北端,可以跨過白石河,再向東南方向行進,隨后進入一道大川,沿此大川可一直南行。據為我們當向導的村民介紹,這條大川是通往紅石崖的必由之路,否則就得翻山越嶺了。

    大川的西邊是大觀士惱山,東邊是小觀士惱山,大川就在兩山之間,川的中間有一條溪流,潺潺溪流清澈見底,不時還可看見有小魚在水中游動。一條曲徑繞著小河通向密林,并伸向大山深處。這條曲徑很窄,靠近溪邊的路面不時有坍塌的地方。越往前走,發現植被生長得越好,路兩邊茂密的樹木相互攜手,遮陽蔽日。行走在林陰小道上,沐浴著夏日的涼風,觀看著形態各異的遠山,讓人好不愜意。

    據當地人介紹,沿這道川到紅石崖大約有七八公里的山路,山路兩邊重巒疊嶂。按從北向南的順序,這些山分別是進川口的大觀士惱山和小觀士惱山、大窩山和小窩山、老蚮山、閻王鼻子山和水箭溝、水柵坡、吊柵溝等山,數不勝數,名稱也五花八門。

    走過大窩山和小窩山,左邊就是老蚮山,初聽到這個山名,有點讓人發怵。相傳,很早以前山上有一種動物,既不像狼也不像虎,該動物兇猛異常,當地人都不認識這是啥猛獸,更叫不出它的名字。山民經過觀察,發現該動物身長而腿短,跑起路來收腰成一團,展開時身體卻有一個口袋長,所以,人們給它起了個名字叫“老蚮”,將它經常出沒的山稱為老蚮山。

    走過老蚮山,再往里走過兩個山頭后,右邊就是閻王鼻子山。走到這里,曲徑漸漸離開了河邊,延向右邊的山腰。繞著閻王鼻子山向上攀登,至接近山頂的地方,狹道僅容一人通過。由此往上看是懸崖峭壁,往下看是壁立千仞。再看身后的山路,如同纏繞在山腰上的一條帶子,至此大家才明白閻王鼻子山名字的由來。

    山勢險奇

    登上閻王鼻子山后向西眺望,紅石崖及紅石崖寨一覽無遺。紅石崖的海拔高度明顯要高于閻王鼻子山。沿一條小路向西南方向走,便來到了紅石崖的山南坡,由此向北望去,紅石崖就像個大簸箕,其東、西、北三面的寨墻依山勢而建,北高南低,一條東西走向的紅石墻橫亙在山坡上,并與山坡東西兩側的石墻相銜接。石墻由不規則的石頭砌成,厚約1米,有1000多米長。寨墻以里由南至北依次有3個平坦地帶,每個平坦帶約有10多米寬,像是建房的房址。若將這幾處平坦帶連在一起,就成了一個偌大的山上廣場。據傳,這個罕見的山上廣場是當年駐扎在這里的匪徒所設的刑場,他們在這里先后殘害了數百名人質。

    沿東側的寨墻墻基而上,可順利爬上紅石崖山頂。紅石崖山的險要果然名不虛傳,站在山頂可發現山的三面石崖高聳,且石崖上石墻猶存,來犯者若想從東、西、北三面進寨顯然是不可能的,就是寨里人讓你進,你也難以逾越險峻高聳的石崖。而南面的石墻也不好越過,據說當年石墻有近6米高,現在僅剩的墻基也有兩米多高,如果寨里的人有槍有炮,那么要想進寨真比登天還難。鑒于該山東、西、北三面均是崖頭高聳,紅色石壁矗立,故名紅石崖。

    據說,民國時期,紅石崖寨曾是中原大土匪“李老末”的一個據點,匪徒有兩三千之眾,給當地老百姓帶來無數災難。當時“李老末”有據點幾十處,匪眾十幾萬。紅石崖寨據點的匪徒經常與官軍對抗,由于該據點地勢險要,官軍幾次圍剿都未能奏效。一次,“李老末”攻占了許昌,被日軍誤以為是國民黨的正規軍,趕緊出動了飛機大炮,雙方展開激戰,“李老末”亂中被打死,匪徒傷亡慘重,倉皇隱蔽于紅石崖。從此,群匪無首,一蹶不振。后來,官兵數萬之眾圍剿紅石崖,匪徒盡數被剿,當時尸橫遍野,血流成河,原本就是紅色的紅石崖和紅石崖寨,被血染得更紅。官兵當時從紅石崖的東、南、北3個方向進攻,只留下西北方面的懸崖峭壁,1000多名匪徒滾落懸崖而死。當地百姓說,由于死的人太多,每到黃昏日薄西山之時,西北方向的山谷里就會有嗚咽啼泣之聲,讓人毛骨悚然。

    楚長城遺址

    據全國優秀長城保護員董中峰介紹,紅石崖的西邊就是被人們譽為山中花園、天然氧吧的旅游景點歪頭山,而歪頭山的西側就是孤石灘水庫。歪頭山上有春秋楚長城、明代移民民居、狼洞山、美女泉、桃花谷、水波石、仙女潭、天書臺、葉公藏兵洞等十八勝景,不過這些景點當中還是以楚長城最為引人入勝。《淮南子》把楚長城列為九塞之一,它比秦代長城要早400年,是我國最古老的長城,被中國長城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董耀會譽為“長城之父”。

    去年4月份,中國文物學會常務理事、長城研究會會長成大林特意來到葉縣考察楚長城。成大林對葉縣楚長城西起歪頭山、東至辛店鄉的老寨山進行了詳細考察,弄清了葉縣楚長城的走向、分布、長度,確認楚長城約有50公里長。而在此之前,董中峰在歪頭山發現了長達5公里的城墻遺址。董中峰說,歪頭山主景區與紅石崖相距近4公里,但一條南北走向的天然大峽谷將它們隔開,這條大峽谷也被稱為一線天。楚長城也被一線天隔斷,其實紅石崖上的石墻、石寨均是楚長城遺址。

    研究長城的專家一致認為,紅石崖寨其實是一座列城,所謂列城即是一系列依地形排列的防御性小城,以作屯兵警哨之所。據悉,列城是長城的一種重要形式,直至后來秦漢時期的長城還大量采用列城的形式。如漢武帝太初三年(公元前102年)遣光祿勛徐自為修筑的五原塞外的列城,向西北數百里到了盧朐。

    有關方面近幾年先后幾次對楚長城尤其是葉縣境內的楚長城遺址進行了考察,但他們很少對紅石崖寨進行實地探究,只因藏于山巒中的紅石崖不易到達。董中峰說,由于楚長城上的石頭整齊好用,取之不用費太多力氣,所以葉縣境內不少楚長城遭到破壞。當地群眾蓋房、修壩大都是用楚長城上面的石頭。特別是近年來,蓋廟之風日盛,一些善男信女利用楚長城的石材在山上蓋起了座座廟宇,嚴重破壞了楚長城的完整性。近幾年更是有一些人為了扒蝎子、蜈蚣而掀翻楚長城上的石頭,對楚長城造成很大的破壞。由于紅石崖位居深山之中,山深路遠,人們難以到達,所以這里的楚長城保存相對較為完好,無疑為研究楚長城保存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2002年10月份,在河南省魯山縣召開的“楚長城學術研討會”上,與會專家學者一致將公元前約688年修建的楚長城認定為中國最古老的長城。而紅石崖寨上的楚長城遺存就是這古老長城的一部分。據查,在中國歷史上的春秋(公元前722~公元前481年)至戰國(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中期,紅石崖所在地等為楚國屬地,這里處在楚國的北部邊境地帶,楚長城是楚國進可圖中原,退可居荊楚的重要防御體系。

    成大林經過實地考察,確認現存于河南葉縣境內從辛店鄉到常村鄉歪頭山之間基本相連的將近50公里的所謂“土龍”,就是建筑年代不晚于戰國(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時期的楚長城遺址,距今至少已有2500年的歷史。(文/尤黎明馬子強圖/王慶祥)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平頂山新聞網 2008-07-08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