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背西南8.5公里,有山名大石垛,主峰海拔623.70米,是河最大支流草店河的源頭所在。櫟林荊棵郁郁蔥蔥,稀朗處披藤冠草,森林覆蓋率在90%以上。走進去你就會發現,這里山是山,水是水,樹是樹,民間傳說依然是民間傳說,這里是旅游業還不曾打擾過的天然山野。峰頂巨石如冠,俗名戴石垛。垛上有一大一小兩個石頭寨,寨墻斷續里,是四五間先民遺下的房屋和一眼水井。上世紀初,國民黨93軍軍長郜子舉曾在寨中避難兩年多。山間溝壑紛披,巖隙泉水不擇地而出,春來花爛漫,秋至葉燦然,不愧為一塊風水寶地。
山下村落原名三間房,后更名寶山,是熊背與團城交界處的一個偏遠行政村。所轄自然村中有天鵝店、老貓洞、磨軸峽、青香爐、小龍溝、竹園溝等,村名無不野氣曠蕩,蘊涵著古來一脈綿綿不息的人類文明,更滲透著大自然的無限神秘。
大石垛散泉涓涓,匯而成溪,蹦蹦跳跳一公里,有小西溝自左邊來。一二里深的溝中散居七八戶人家,就近在泉眼里扔個管兒,就用上了“自來水”。溪水自在家邊流,也沒人使它。不遠有小北溝,水長兩公里,四季長流。右岸來水名竹園溝,泉出大石垛北坡,在三間房自然村匯入。相距30米,左岸又有兩公里長的寺溝來濟,源出三地方嘴寨山。眾多澗溪匯為寶山河,奔流而下,過三間房到轉山腳下,與另一道溪源小龍溝交并。雨季激流回旋,沖蕩出一百多平方米的石潭,水深三四米,裸巖滑溜溜,是一處天然浴場。
小龍溝長約4公里,源于熊背西南6.7公里的官山北麓。官山裙系月明石、草店、寶山、茶庵、雁鳴莊、橫梁河、交口、黃土嶺8個行政村,主峰海拔524.5米,60%的坡地上覆蓋著雜木林。水分兩路,一路經紅河谷在上游入河,一路歸草店河。2009年1月4日,筆者取道茶庵,翻過葦園自然村西北的山埡,車傍小龍溝盤旋而下。坡上木葉落盡,澗中竹林依然青翠。下山途中遇到天然巖石“三把椅子”,背靠公路,側歪著朝向深谷,搖搖欲墜。山勢落得快時,就聽水聲跳響,下車探看,原是百多米長的一道滑瀑。兩岸石壁陡立,與溝底巖床連接,光溜溜呈U字形。山水大時轟鳴如雷,到寒冬又成冰掛。峽谷北敞,大風刮來呼呼嘯叫,人稱晾風臺。過晾風臺就是老栗溝自然村。兩三米寬的溪水打村前流過,溪中亂石如拳,落葉飄下又被竹林攔住,那水只管嘩嘩疾走,也沒有人截它。
人家對面的竹林里有古榔榆,樹身粗到三個人合抱不住,樹枝卻很稀。向北橫出一枝,長約20多米,枝稍下有座狐仙小廟。這里地處荒僻,妖仙傳說就像山花澗草,尚未被人腳斷絕。56歲的禹本太是老貓洞自然村的,他說起老貓仙跟真的一樣:“老貓仙是得道的山貓,曾經給我太爺禹書敬放過牛。人早晨把牛趕進山溝就不用管了,那牛也不啃樹,也不吃莊稼。一直放了好些年。后來有一天天黑時,老貓仙把牛攆到莊上,對著院門喊道:‘禹書敬,牛攆回來了,拴住吧。這兒人煙太稠,我上啥啥山去了,不給您放了。’我太爺趕出來,就看見一個白胡子老頭一晃一晃走了。打那兒以后,再把牛攆進山,沒人看它就吃莊稼。老貓洞的洞口就在山根兒一個丈把高的大石墻邊,被我太爺堵住了。有人都見過,誰也說不準到底有多深。”
兩溪匯流而下,右岸有小冷溝,與小龍溝隔道嶺,源頭在官山龍脖,全長3公里,在牛坤莊自然村下200米處注入。到高廟自然村,左岸有2公里長會團溝來濟。這道水草店自然村以上名寶山河,過村才叫草店河。沿河兩岸淺嶺逶迤,有溝即出溪泉,有溪泉就有村落。斜陽清暉里,竹青烏桕白,麥苗綠得滋潤。村邊溪水,村前大路,村民見行人待若親朋。人們去外面打工掙錢,回家來興業建宅,蓋起高門頭小樓,哪怕常年不在家,心里依然惦記著這里是他的祖業所在。
進入南子營行政村,河道寬敞百余米。沿岸打有7眼透河井,澆地500多畝。村中修成四五米高的防洪堤,2009年6月漲水,沖毀一百多米,沖倒六七間房,幸得搶險及時,沒受大毀害。村西有眼青石老井,也不知何年何月何人所鑿,至今還供十來多戶人家吃水。井邊有棵老皂角樹,牌子上寫著樹齡600多年。先有井后有樹,這眼井都老出靈氣來了。聽村民說,天一旱人們就淘井,一淘井,雨就下來了。村南有座老虎門山,形似臥虎,原是蠶坡,十幾年不養蠶了,栗樹直徑長到10厘米,青蒼蒼遮蔽了山坡。山頂上有兩三畝大一片竹林,竹林中有三四米高兩塊青巖相向而立,中間還有一道石門檻,山名由此而來。人家屋舍傍河迤邐,麥秋兩季收莊稼的時候才會熱鬧起來。平時男男女女都出去打工,孩子送托兒所,每到星期一,江河機械廠、交口、魯山縣城都有車來接。平日只有老人守門戶,陽光照著虛靜的村落,冷清清的閑得慌。
草店河越流越大,因為有兩條大泉溪匯濟。過南子營上去兩公里,右岸有條大年溝,泉在坡根,建有泉井,供500多口人吃用,余水3公里流注草店河,四五寸管的常年量。翻一道嶺又有小年溝,溝長兩公里,中有400平方米大的塘壩,水深三四米。坡根也建有吃水工程,供幾十戶人家吃用,余水三寸管量,匯濟草店河。河到大麥王行政村,納南子營北溝和大麥王溝,在村南500米處注入瀼河,全長11公里。(曲令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