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石河因紅河谷景區而名。這條河無論水量還是長度都與草店河不相上下,不知何故,在魯山縣的幾種志書上都查不到它。據筆者實地考察,河上游鴨蹼形張開的溪源中,若以河大為源,稱它為河的源頭也未嘗不可。
紅石河上游支溝眾多,主河位于魯山縣熊背鄉雁鳴莊行政村和茶庵行政村境內,從左岸官山到右岸大陰山,水路交織,樹茂石奇。上源水系中與團城河一嶺雙分的臥牛溝最長。從茶庵自然村西南行約一公里,巖壁峭起,百米長的瀑布打兩折兒撞下來,中間的花崗巖坎被鑿出一個口小肚大的潭坑,深約五六米,人稱眼藥瓶。瀑布寬時鋪開20多米,冬日少雨,瀑幅也不下兩米。瀑下是40平方米大、一米多深的水潭,水色碧清,潭底沙石歷歷可數。繞過瀑布往上轉過一個山腳,就是雙石岈自然村。村民下遷,只剩下十來間空房。近村北坡有座亂柴廟,翻過山埡就是團城鄉五道廟行政村的石桌組了。溯水向南一公里,與南召縣搭界的山半坡有個神仙洞,進去有20多平方米大的洞廳,冷颼颼水氣撲臉。走約40米就進不去了。巖隙泉流嘩嘩,即雙石砑溝源頭所在。東南不遠,山坳里有處村落,早先葦子叢生,因名葦湖。現在只剩兩戶人家,葦子也日漸絕跡。一大片濕地滲水成溪,兩公里到眼藥瓶瀑布下與雙石岈溝交匯。
葦園自然村西3公里,有山名太子山,是紅石河的另一條常年支溝黑魔溝的浮源所在。望中層嶺連綿,森林覆蓋率在95%以上,霧蒙蒙人跡罕至。溝溝岔岔散植辛荑樹,樹徑都在30厘米左右。到春天,紅花白花燦若明霞,美比“桃花源”。黑魔溝山迫谷狹,大樹交枝,幽野荒僻,終年不見天日。相傳早年有人在谷中遇雨,風嘯谷鳴,疑是鬼叫,呼救無援,竟被嚇死,谷因得名黑魔溝。溝中有石柱,傳為游路神所化。明泉在游路石西一公里處出露,泉水很旺,四季不停息,溪流大時寬5米、深2米多。天旱無雨,依然湯湯。5公里到茶庵自然村,仍有3寸管量。穿過水泥平橋,與石岈溝來水交匯。
茶庵村東兩山對峙,左邊是二龍山,右邊是狼戴帽山。二龍山上有兩道巨石籬笆,綬帶一樣龍騰而下,麥色的裸巖形態怪異,參差排列,酷似別致的象牙項鏈。狼戴帽山不但形似嘯狼,山頂還有一塊帽形巨巖,嶺脊巖瓣斷續散列,如剪如畫。過山口約500米,有巖石牛模牛樣地臥在左岸,溝水因得名臥牛河。過臥牛石400米,右岸有3公里源于南大陰山的常年溪流楊樹溝來匯。大陰山北坡屬茶庵行政村,東南屬雁鳴莊行政村,南坡屬南召縣。交界處有個村落,已荒棄,剩有十來間土瓦結構的房子。周圍的辛夷和板栗都長到直徑50多厘米,200多棵板栗還有人去收摘,300多棵辛夷已成野樹,沒人去收了。房子下邊還有一眼井,井水非常甜。
臥牛溝又兩公里折向東北,經石門溝并入紅石河。
紅石河明泉在葦園自然村西1公里處的火龍洞中出。相傳,古時土匪在此間落草,山大王見附近村中有姑娘貌美,想搶去當壓寨夫人。放出話來,有女兒的人家都惶惶不安,只好去山洞躲避。山大王命人放火熏,烈焰騰起,濃煙滾滾,熏了幾天也不見動靜,只好作罷。洞因得名火龍洞。原來這條山洞石頭摞石頭,多處露著天,人躲在里面根本熏不住。幾年前有人進去探過,洞深約半里,地勢起伏盤繞,有三四個40多平方米大的巖廳,還有20多個可容十幾人、七八人的小廳。其間巖泉散出,溪流而下。火龍洞南1公里又有蝙蝠洞,深約20米,高有3米多,拱廳80多平方米,是蝙蝠的天然棲息處。它們一個咬著一個,成串兒掛在洞頂,被人驚動,撲棱棱飛起來刮大風一樣。洞中的蝙蝠糞便積有一尺多厚。
溪水東來,穿過小葦園自然村,繞兩道山腳折向東南進入紅河谷。石岸石床,水在光裸的巖石上沖出數不清的石槽石潭。山勢緩平時,就有好莊田,人家院落,煙靄淡淡,也不聽汽車響。山勢高起時,石垛石崖奇峭峻拔,嶺線上樹木成列,映襯得它們能說會笑一樣好看。2公里長的河谷中,布滿了葉樣腳印兒樣的小石潭和深淺不一的大石潭,最大的水面渾圓約50平方米,俗稱海眼。巖床急落時,溪水在兩三尺深的石槽中龍行蛇走,形成了三線瀑、青絲瀑、飄帶瀑等水文景觀。水推石移,大塊小塊都成了精,如蝦如龜如鱷如龍如虎如豹,如枕如床如船如美人,旅游專家來此考察時連連叫絕:“從來沒見過這么美妙的河谷!”于是將方圓38平方公里的好山好水辟為景區,取名紅河谷。
臥牛溝入口處,有片青色花崗巖壁,上有三道天然石縫似門框,中間豎起一縫,恰似兩扇石門。相傳,清末民初,每逢陰歷初一、十五,缺少農具的人家就到石門前燒香求借,借啥有啥。后來,有貪心人借后不還,石門再也不叫開了。
河出山門,常年水流寬十來米,深及膝。至雁鳴莊自然村南百米處,與雁鳴河交匯。(曲令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