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青溝上源眾山,林靄清濕,隙壑幽麗,人跡罕至,不失為一片值得記述的好山水。最顯赫的峰巒有三座,中間是分水嶺主峰,海拔665.8米。東邊隔道澗谷,峻巖翹起,形似雄鷹,名鷹嘴石。主峰西蕩三四里,又一峰聳立,名松垛。三峰遠近,層嶺連綿,坡水兩分,南去入長江,北來歸淮河。
冬青溝溪源分兩道,一為何家溝,一為大溝。何家溝源出的五松嘴,山界兩市,秋末冬初時節,木葉凋零,植被依然厚密。直徑二三十厘米的栗樹接肩搭手,黃櫨、烏桕、五角楓點綴其間,亮起團團或紅或紫的好顏色。坡上溝水細細,濺流五六公里到豎刀石。石高10米余,寬七八米,厚約4米,矗立在鷹嘴石西。相傳當年王莽攆劉秀,到這里眼看就要攆上,劉秀將手中鋼刀呼一聲甩過來,支棱棱扎在山崖上,化為石刀,擋住了追兵。有寸管量常年明泉自石下出,到谷底一溪北流。山勢沉落,成一道15米高的滑瀑,平日瀑幅1米多,暴雨季節,山水下來,13米寬的巖壁上霧白一片,轟響如雷。瀑下潭水清澈,溪流湍白,在光裸的巖床上鑿出大大小小的石潭,三四米深的,渾圓如鏡,腰深的明滟如眸,天光云影自徘徊,一谷清澈閑靜,很少有人進去打擾。
從鷹嘴石到郭家自然村4公里,花開花落水自流,杳無人跡。距鷹嘴石20多米處有蝙蝠洞,到黃昏蝙蝠飛起來裹疙瘩。有人進去過,走二三十米,再往里冷森森不敢走了。早年,每到種麥時節,就有村民拿著麻袋去背蝙蝠糞當肥料,化肥興起后,再沒人去了。
大溝從郭家溝自然村岔向東,溝寬30米左右,長約4公里,上端再分兩岔。一岔明水泉源在南召縣四棵樹的山埡里,這里原是林場管理處,十幾間房屋廢墟仍在。林地養得早,樹都長野了,森森然遮天蔽日,常有野狼出沒。距廢墟200多米處有濕地,十來個泉眼匯成三四寸管量的溪流。一路北來,峽谷裂山繞崖,中有四道瀑布。第一道七八米高,一疊三折,繩拋珠灑,落進兩畝多大的水潭中。又1.5公里,溪水一頭撞下6米多高的巖壁,沖出兩畝左右潭坑,水色清碧,有人曾經遇見碗口粗的蟒蛇來潭中飲水。山勢稍緩的地方,水走連山石板,割出一道道石槽,中有6個大石潭、20多個小石潭。山勢再落,跌出四道小瀑,水白潭清。另一岔水的常年源泉自鷹嘴石下出,四五畝大一片濕地,滲為2寸管量的溪流。這道溝谷的最窄處只有十來米,人在山半腰往下看,樹推霧涌,陰森森不能通行。溝中五六條丈把高的小瀑,所銜潭坑都在半畝左右。兩道溪水在郭家村上邊一公里處交匯。大溝所系的山地,植被多為栗樹林,雜生有榔榆、山桃、棠梨。藤蔓類有野葡萄、野薔薇,叢灌是荊條、山楂和杜鵑。春日山花開,紅黃白藍都溫潤。山中特產野山藥,人稱交口山藥,是一味名貴的中藥材。
大溝左岸有條自五松嘴發脈北來的刀嶺,嶺脊狹窄。自郭家上行七八里,嶺上有塊長200米、高20多米、寬10多米的巖石,兩頭尖,中間寬,上部闊,下部窄,酷似一條大船,將窄窄的山嶺把個嚴嚴實實,人們上山只能走“船舷”下30多米長的“天梯”。所謂天梯,就是陡起的巖坡上鑿一溜腳窯兒。石船前邊原來有一大塊地,近年不種莊稼了,就很少有人來了。溝崖間的榔榆,裸根網織在巖隙間,條條鮮潔如筋脈,令人嘆為觀止。這一帶山雞非常多,雙莊村民李明說:“都多到成災了!”每年春暖花開的繁殖季節,長尾巴雉雞幾十只聚一起,飛起來五彩繽紛。上世紀90年代火槍收繳后,野豬也越來越多,最大的一群二三十只,一直摸到堂溝村邊的地里拱紅薯嚼玉米。
冬青溝西邊隔道嶺,是石窟窿道溝,溝中建有2畝多大、兩三米深的壩塘,養魚、澆菜畦。兩溝匯流一公里,注入橫梁河。
冬青溝東邊隔道嶺,是1公里多長的堂溝。有深一米多、兩三畝大的攔水壩,供兩個村民組澆地。過去水塘溯流上行500米,山頂有蒸饃石,比麥秸垛小一些。溪溝里建有泉井,供堂南組百十口人飲用。這道常年溪溝在冬青溝河口下游300處匯入橫梁河。
與冬青溝相對,橫梁河左岸原有一條水泉溝,水質絕好。泉水旺時,溝中人家都做粉條。水位下降后,村民沿溝打井,打幾米就出水,比礦泉水還好喝。只是封山后林坡大了,野豬成群,種不成紅薯,做粉條的只剩下兩三家,每年收二三十萬斤紅薯,做著賣著。水質好,下出來粉條不等干就有人買走了。春節臨近,市里的人,縣里的人,凡知道的,都開著車來買。
從雁鳴莊下來,橫梁河沿岸,不時有透河井,供2000多口人飲用,兩個行政村引渠澆地450多畝。在雁鳴莊與橫梁河兩村交界的地方,右岸打有深水井,下游一公里又有深水井,供某部駐軍使用。河到交口,水量沒有上游大了。(曲令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