曬衣山海拔609.2米,北去16公里是魯山縣城,西南襟系南召縣,東南坐領方城縣,是一腳踏三縣的界山,總面積25平方公里。山雖不高,周邊皆為淺嶺低丘,環拱它一山突兀,頗有氣勢。曬衣山原名大義山,相傳漢光武帝劉秀被王莽追殺,大雨中逃到這里,曾在山上曬衣,山因此更名。傳說他曬過衣服的地方,有八九平方米的圪針至今都朝下長。
曬衣山主峰溝水多入瀼河,只有飲馬坑泉水東流注入澎河。上世紀80年代封山養林,北坡栗樹直徑已長到20厘米左右,藤蘿叢草也茂盛,到春日,水氣氤氳,山花爛漫,鳥飛兔走,非常好看。林壑溪畔,生有柴胡、血參、桔梗、山楂等中草藥。其間的陰司溝水庫,建成于1973年,蓄水11.5萬立方米,承包給私人養魚,每年捕撈2.5萬公斤左右。2007年投資10萬元除險加固后,澆灌王莊、陳莊、曬山幾個村民組300多畝地。水庫上游約1公里,有明泉在曬衣山自然村北的河溝中出,泉名透渠。泉水直徑七八厘米,建有蓄水池,埋管3.5公里到裴莊,供700多口村民飲用。過透渠上行約1公里,山根又出泉,名石磨坑,四五寸管水量,常年旺涌。溪流而下,兩源歸一,注入陰司溝水庫。
曬衣山主峰西北有海拔509米的小曬山,山頂有古寨,民國十六、十七年間,村民為防匪患所建。北坡植被好,林木覆蓋率在90%左右,南坡只50%左右。山頂有泉井,不知何年何月何人所鑿,井水離地面約5米。至今村民上山放牧或耕作,仍然去井里汲水,供人和牲畜飲用。
自陰司溝水庫下行3公里,在老廟莊自然村東200米處,有小曬山下來的將臺溝匯入,又1.8公里至熊背公路橋下入河。村民沿河澆種香菇木耳,2009年冬春之際大旱,溝水斷流近三個月,一般年景不會斷流。
熊背位于魯山縣城西南11.8公里處,是鄉政府所在地。據史料載,當初先民們傍鴉路在近旁的沙土崗上建店鋪,沙崗形似臥熊,因得名熊背店,沿襲為熊背。而今的熊背鄉總面積130.1平方公里,人口2萬。馬馳駝走的鴉路,已為焦枝鐵路和鄭南西線公路取代。熊背鄉所轄多為山區,主要礦藏有金、鐵、花崗巖、蛭石、滑石等。農作物以小麥、玉米、紅薯、豆類為主。早年聞名省內外的特產柞蠶繭,因費工而價賤,產出越來越少了。
熊背東北2.5公里的老虎嶺南麓,1958年建成有里溝水庫,盡收老虎嶺陽坡浮流和泉溪,蓄水47.4萬立方米,設計灌溉面積500畝。庫壩下養有五十多畝稻田,溝中常年有水,2009年澆種木耳十來萬棒。冬春天旱時,澆地200多畝。溝水下行兩公里流到河口自然村匯入瀼河。自交口到草店河口,瀼河繞山過嶺,水走卵礫河床,河床比較平整,水流縈回,拋下處處嫩河灘地和臺田村落,兩岸高嶺淺山植被尚好,晨輝夕陽里,灣灣盡皆光色淋漓。唐代詩人孟郊經過這里時,寫下一首《鴉路溪行》,中有“鴉路不可越,三十六渡溪。有物飲碧水,高林掛青瀼。”而今,高林掛青霓的景象,依然在目。古人跨馬,今人乘車,遠隔千年,卻因為共一片山水而聲息相聞。
瀼河右側的老虎嶺,是熊背鄉與瀼河鄉的界山。西北山腳有龍泉寺,興建于東漢末年,舊廟已毀,眼前廊檐高挑金碧輝煌的大殿,是2006年動工,2009年農歷九月十九開光的新建筑,殿里的漢白玉觀音高約六米。古龍泉就在大殿門口,砌成泉井,埋管供十幾家商戶和住戶吃用,再無余水匯濟近在十多米處的河了。與老虎嶺相對,左岸有風箏山,相傳這里就是三鴉路的盡頭。抗日戰爭時期,國民黨部隊曾在老虎嶺浴血奮戰,阻擊日軍。右岸有聚落名平高城,又名魯陽關,據清嘉慶《魯山縣志》記載,是后周為防御北齊所建。有面積約1萬平方米的唐宋疊加的文化遺址。
出此關口,灰蒙蒙的城鎮氣息撲面而來,瀼河進入平原地帶。河道開闊,寬200米左右,兩岸灘地楊樹連片。近五年來沿河挖沙,雨季山水下來哧溜就下去了。到入沙河口處,常年水幅僅四五米寬,二三十厘米深,旱時剩下兩米寬、腳脖深。篩沙篩剩的礫卵石,堆堵在河道里,泄洪不暢。2009年7月暴雨,瀼河漲到80米寬、4米多深,濁浪滾滾,兩邊楊樹被席卷而去。瀼西行政村小北莊組的防洪堤憋開個口子,村民連續投進200多編織袋的沙石才堵住。后有200多名部隊官兵趕來搶險,日夜不停,加固河堤,村莊才被保住。洪水過后,連同沙河沿岸總共有五六百畝花生、芝麻和樹林被毀,其中30多畝灘地表層被揭去2米多深,壤土無存。
瀼河主河道全長18公里,平均寬200米左右,流域面積135平方公里。是沙河右岸的一條較大支流。瀼河最大洪峰流量2100立方米/秒,最小流量0.2立方米/秒。熊背公路橋、交口鐵路橋、月明石溝鐵路橋和昭平臺南干渠瀼河渡槽橫跨河間。瀼河在魯山縣境流經熊背和瀼河兩個鄉,沿途村民引水澆地1300余畝。(曲令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