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平頂山 >> 秀美山水 >> 平頂山地理 >> 瀏覽平頂山

說不盡的澧水長橋

2013/11/12 16:09:41 點擊數: 【字體:


說不盡的澧水長橋

澧水長橋局部

說不盡的澧水長橋

龍形石雕特寫(均為資料圖片)

    發源于方城縣四里店鄉虎山溝的萬涓細流,自西向東一路奔來,到葉縣境內匯成大河,這就是澧河。

    葉邑鎮北偏離澧河主水道一側寬闊的河床上,橫臥著一架長長的石梁古橋,橋已無法通車,唯有層層黃土和荒草遮蔽,無法得見全部身段容貌。河水渙渙,從殘橋一側流過,像是對這位老人發出的無聲嘆惋;一河兩岸,由綠樹與莊稼組成綠色長廊,把原本肥碩的河身擠得愈發纖細;圍繞在老橋身邊大大小小的坑壑,是采沙機器轟鳴過后留下的杰作……

    澧河長水,曾經有過怎樣的萬種風情,人們似乎已經忘卻了;澧水長橋,曾經歷過怎樣的烽火連天和兵荒馬亂,人們更不愿提起。于是,就讓她們沉睡吧。這一睡,就是上百年。

    喚醒了她們的,是新時代吹來的和諧春風,是建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震撼音符,是科學發展觀的聲聲呼喚。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記者才有了兩天的澧水之旅,與記者同行的是在葉縣縣委辦工作的梁楓先生,他對地方文化酷愛并有所成就。

    沿澧河一路走來,和梁楓討論最多的就是澧水的來歷。梁楓說,這澧河的“澧”字古時候是與甘醴的“醴”通用的,意思是甜美的水。許慎的《說文解字》中,對澧水有過詳細解說:“澧水出方城,東入汝河。”當時的澧水就是現在的澧河。

    澧河的歷史究竟有多久遠?梁楓說,史書上似乎也說不清,來自遠古的神話傳說也許是最美麗的詮釋。傳說中,在很久很久以前,澧河原本不是一條河,而是一座美麗的麗山。相傳有一年,火神祝融和水神共工因為一點兒小事打了起來。兩個人打了幾個回合,也不分勝負。心計多端的共工就施了一計,佯裝逃跑。祝融在后邊緊緊直追,一直追到麗山上。共工騰起飛到祝融的上邊,然后伸出兩只手,向天空劃了一道,頓時霹靂大作,麗山裂開了縫隙,后來就形成了一條長河。而過去麗和澧字同音,后人演變把它叫做了澧河。

    梁楓認為神話傳說對澧水來歷的解釋不免有些荒誕。根據他曾做過的實地考察,澧河發源于方城縣四里店的虎頭溝,是那里的數千眼泉水形成的細小支流匯集成河。在一路翻山越嶺進入葉縣境內后,河面漸寬,河水變深,有了可以行船運輸的航道。多少年來,澧河不僅以她甜美的河水滋潤著兩岸人民,還給他們帶來多少水運之利啊。

    在偏離澧河主水道的河床上,被黃土掩埋和荒草遮蔽著澧水長橋青石或藏或露,延伸百米以外,讓人無論如何都無法同方志上所述的“葉縣八大景觀之首”聯系起來。但梁楓說,它是最古老的一座澧河橋,也是百里澧河曾有過的千帆競渡、漁歌唱晚繁華景象的實物證據。在他的提議下,我們一同從附近的收金店村叫來幾位老鄉。其中年紀最大的那位老鄉一走過來就說,這橋可是楊貴妃娘娘捐錢修的,金貴著呢。他說這里原來先后有兩座橋,先前的一座建在唐代,到明代被洪水沖壞以后又重新修建一座。為啥說頭一座是楊貴妃捐錢修的?這里面有個典故。說是楊玉環過壽誕的時候,江南的地方官給她送賀禮。到澧河的時候,天色已晚。為了趕路,他們就從附近村上找來一個叫李鬼的船工。李鬼就把這賀壽之禮給劫了。消息報到朝遷,楊貴妃派官員查辦此案。李鬼聽說后知道自己闖了大禍,當地群眾要遭殃。于是馬上召集民眾利用劫來的壽禮錢在澧河上修了一座大橋,橋頭上立碑說是楊貴妃捐款修建。楊貴妃的手下到來后看到橋和石碑,雖然心中有氣但也不便追究,就順水推舟承認了捐款修橋一事,而周圍的百姓也免于一難。后人為紀念此事,就將橋頭的小村莊取名為收金店。村東南隅立有碑銘,上書“楊貴妃娘娘賜金修澧河長橋”字樣。

    據明代葉人牛鳳所撰《重修澧河石梁記》載,嘉靖年間,澧水長橋曾有過一次大修:“古葉城北,澧水東注,舊有石梁36孔,橫跨清波,不知創于何代。閱世滋久,為山水沖激,漸就崩頹,復泐于署雨,剝碎殆盡。此地當南北通衢,凡云貴廣之朝宗京師及賓旅往來,車輪馬蹄交馳奔走,晝夜相望,冬寒病涉水潦艱濟,將百余矣。功費甚巨,有志興作者率以為難。嘉靖八年,義士郭明、劉瓚等吁眾倡謀,和者如云。乃召工計費,鳩金儲石,因故基而加柱,侈修趾而增橢,月積日累凡十余年矣。為梁四五,空空一仞,凡二十八丈七尺。緣以巨石,厭以水獸,聯以金鍵,工巧謀周,堅壯駭目。瓚等以工成不易,眾力宜彰,征余文以托之貞珉,用示有永,所謂昭往而功來者。其意甚美,余亦不辭而為之,蓋橋梁之設,所以補舟楫之所不及,利濟悠往,德在生民。自王政不舉,功始歸于義士。褒賞之余,為之三嘆,遂書以為記。”

    又過了將近400年,到民國初年,一場百年不遇的洪災引發澧河河堤潰決,河水泛濫,河道向南滾動,石橋被掩埋在河沙之下。十年前的那次暴洪過后,部分橋墩、橋面受洪水沖刷從河沙中慢慢露出,如今呈現在我們面前的正是第二座古澧河長橋。它呈南北走向,總長113.45米,寬5米,橋下東側露出橋孔19孔,西側露出10孔,其他還有19孔橋仍在河沙的掩埋之中,而橋墩石上相間有龍形石雕,頭西尾東,橫臥于澧水之上,仍不失舊時風姿。

    記者留意到,在暴露的橋孔與橋孔之間,每孔橋所搭石板與石板之間,都用生鐵鐵扣連結,以強化橋體的牢固度。當時的造橋技術和建筑風格由此可見一斑。

    澧河,你從深山中走來,從遠古的神話故事中走來,一路留下了多少蕩氣回腸的英雄舊事,留下怎樣的滄海桑田般的變遷:千姿百態的澧河橋,古樸恬靜的古渡口,世代相傳的漁村,歷史悠久的古城垣,水患重重的滯洪區,活色生香的傳說故事、澧河兒女的熱血豪情、轟轟烈烈的新農村建設……所有這些,都等著人們再次走近你,重新認識你!(王定翔)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平頂山新聞網 2011-06-01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