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溝新貌 李志勇攝
落鳧山,距市區中心4.7公里,海拔493.7米,因山頂形若頭向西、腹向南、尾部張開向東北的野鴨而名。但比之這種說法,王喬落鳧的神話更為人樂道。相傳,東漢明帝時,有道仙王喬任葉縣縣令,逢初一、十五到京城洛陽上朝,數百里路程,他一不騎馬,二不坐轎,而是憑借兩只野鴨子飛來飛去。此說越傳越真,干脆被寫入正史。《后漢書》載:“王喬,東漢河東人,曾任葉縣令。有神術。常自縣至京師,而不見車騎;臨至,必有雙鳧飛來,人舉網得之,則為喬所穿之鞋。”王喬每次經過這里,都要落在山上歇息,久而久之,山就成了落鳧山。落鳧山南坡有近千畝刺槐林,下面緩坡植被稀薄,幾處控山泉水量都很小。只有東南山根那戶獨居人家守著的一眼常年山泉,水比較旺,能澆幾畝旱地。
落鳧山與平頂山相連的山脖上,有棵百年皂角樹,樹下有間山神廟。廟南坡下面是一道兩山夾峙的溝壑,明清時,竹林森然,云遮霧罩,有古剎名云遮寺,溝又因寺而得名寺溝。到了上世紀50年代初,這片山野歷經戰禍與洪災,已成為一片荒草坡。土法采煤的歷史雖然已有400余年,原始的鐵鎬還不曾觸及深層肥煤。幸存下來的3個淺小斜井和兩個小立井都在寺溝。1953年,中南煤管局采樣組就是在這里安裝了第一部1.5匹的發電機,蓋起十幾間草房,利用一臺小鍋爐和一臺汽動絞車,5月排水,6月采樣,來年4月1日,平頂山煤礦籌備處在這里宣告成立。拓荒者中遠的來自山東、河北、江西、湖南,近的是從葉縣、寶豐、襄城、郟縣抽調的年輕干部。三間草房擠住20多個人,吃住都是因陋就簡,工作之余,他們鏟平山坡當球場,還成立一支管弦樂隊,快活得就像一群驢友。他們也逛大街,那是一條東西街,就在西侯家村下現在的一礦工業廣場東北角,長200米,寬20米,街道是坑坑洼洼的黃土路。街道兩旁相對排開幾十個竹笆席棚、油氈小屋,青菜、肉、蛋、日用雜貨都齊全。還有一人兼任行長、經理和職員的銀行,郵局、派出所、書店、照相館、理發店一應俱全,這就是平頂山市第一條街。之后三四年,焦作、北京、山西、東北等地的產業精銳相繼開進來,1955年10月,平頂山礦區臨時黨委成立,1957年3月,國務院決定成立平頂山市,1957年12月,煤炭部決定合并平頂山煤礦籌備處和平頂山煤礦基本建設局,成立平頂山礦務局。從手搖滑輪吊起第一捧煤開始,短短半個世紀,一座高樓林立、街道縱橫,煤炭、電力、化工綜合發展的城市,就永久地烙印在了中華民族文明史的版畫上。
為了這個城市的崛起,寺溝的潺潺流水消失了。溝谷沿岸的棚戶區,已被嶄新的樓房所取代。一批又一批進城務工的農民子弟,在這里扎下了城市居民的根系。
有幸成為市名的平頂山,海拔427米,頂平如削。相傳上古時,玉帝嫌這一帶丘陵低淺,傳令它們長高成山,丘陵競相瘋長,中間一座直抵天庭,被玉帝揮斧斬飛了山頭,落向百里之外的方城境內,化為小頂山,山身成了平頂山。山頂有石包土的古寨墻殘存,基寬5~10米,最高處3米左右。據考始建于春秋,盛時曾為城池,居者萬人。山南有摩崖石刻兩處,一處楷書“高山”,年代不可考;一處楷書“平山峻峰”,為明朝穆宗時所刻。平頂山南坡陡峭,有公路從市區直通666級石階天梯。公路兩側是一片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栽植、封育的山林。中間是柏樹,兩邊是針葉闊葉混交林,生長有槲櫟、烏桕、大葉櫸、側柏、黃楝、油松等,高大的喬木樹齡在35年以上。林地中荒草叢生,還有葛藤、野玫瑰等,秋葉春花,嫣然成趣,是多種鳥類和昆蟲的樂園。
平頂山岔向東北,有道林木蒼翠的山溝,溝中原有一個自然村名叫老溝。礦區塌陷,村莊已下遷。十多年前的潺潺明水已潛入地下,坡根到嶺脊,三四把頭粗的大樹下擠著高高低低的荊條酸棗,長勢都很旺。
從溝口進去,右邊是一道2500平方米的黃土坡,和近旁砂巖粗糙的山體完全不一樣,一色黃土。沿溝陡起十幾丈,不雜一星石質。相傳,很早以前,這一帶就出走南闖北的生意人。有個會武功的小伙子跑生意一直跑到陜西、蒙古。有一次途中住店,剛巧遇到惡霸強逼店主的女兒為妾,搶親那天,店主為保護女兒被惡霸用馬活活拖死。正要自縊的姑娘被小伙子救下,俠義的小伙子又和鄉親們一起殺死惡霸,為姑娘報了仇。姑娘感念小伙子的恩情,與他結為夫妻,千里迢迢來到平頂山。可因為水土不服,姑娘成了病秧子。小伙子為了去除愛妻的病根兒,一趟一趟長途跋涉,從陜西往家挑土。他的深情感動了土地神,就向黃土高原的土地神借來了這塊山嶺。其實,這道黃土坡形成的過程要比美麗的傳說漫長得多,它是西北風年復一年搬運黃土慢慢聚積起來的。
老溝樹多,潛水旺,溝中建有兩三處飲水井。老溝東500米,有郭家自然村。村中空場上有棵老樹,被碗口粗的葛藤纏絞著,三人合抱不住,還有一棵離地不高分開幾股主干的皂角樹,看上去酷似古榕。相距十來米,又有一棵三人合抱不住的皂角樹,虬根裸露。周邊還有幾棵大柿樹、老榆樹,一個個素枝向天,喝風搖雨,蔚為大觀。面積4.5平方公里的岳家森林公園,從這里向南綿延。
自郭家村往南走不遠,就到了平頂山東麓的岳家自然村。有史可考,村中岳姓人家都是宋代抗金名將岳飛的后代。村西林坡下有處常年泉,人稱包公泉。據村民講,泉流最大時臉盆粗,眼前小至茶杯粗,水分成兩股:一股入水泥池,成為村民的自來水;一股依舊走石砌的出口,正合了山高水高的老話。
傳說北宋時,總兵黨書信麾下有兩個部將,受命押送糧草去抗遼前線。行至八卦山被搶,獲罪發配南陽充軍。路過平頂山,遇見開黑店的劉黑蘭,挑唆他們買通解差,又出銀賄賂南陽知府,免去刑罰,在這里占山為王。慶歷三年春,南陽府八名書生進京趕考路過此地,劉黑蘭勾結二黨,趁夜將書生劫至黨家寨。黨家小姐看中書生方國正,設計搭救,兩人得以策馬到開封府告狀。余下七人皆成刀下鬼。包拯接狀,來此微服私訪,不幸被發覺,囚于寨中水牢。三天后,牧童李園芳設計將他救出,遂回京搬兵,蕩平山寨。后人為了紀念為民除害的包青天,就將水牢修成泉池,名曰老包坐水牢。近年開發旅游,更名為包公泉。森林、老泉、古寨墻,為這座海拔不高的山增添了不少意趣。老溝是月臺河的源頭。(曲令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