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平頂山 >> 秀美山水 >> 平頂山地理 >> 瀏覽平頂山

水經注:白龜湖的前世今生(中)

2013/11/12 18:08:49 點擊數: 【字體:


水經注:白龜湖的前世今生(中)

白龜湖(白龜山水庫管理局提供)

    沙河養育人類,有跡可考的已經7000多年了。居山飲水,人與自然親和,魚陵山、白龜山、九里山、釣魚臺、鳳凰山、鍋底山、華山,稍遠些的應山、舒山,無不是庭院的延伸,是輩輩先民親之依之的溫暖胸懷和臂膀。它們參與了人類文化的創造,也雕琢著自先民而今的居住者的人格與品位。在人與自然相互成就的過程中,人類的想象力與山形地貌的無言昭示相激蕩,生成無數神話傳說。這些傳說載負著人類生存檔案的無數信息,成為后人解讀歷史的密碼和鑰匙。

    通往新城區途中有個公交站名朱砂洞,杜央在書中記述有朱砂仙子的傳說:

    早先有一位老人,為了養家糊口,一年到頭開荒種地不停歇。春日青黃不接,實在餓得受不了了,就湊著山坡頭朝下腳朝上掛一會兒,讓五臟六腑往下壓,脹脹前心塌后心的饑腹,再起來接著干。他的勤苦耐勞感動了朱砂仙子,有一天,老人餓昏在地,天又下雨,仙子現身為云替他遮雨。一個炎熱的夏日,老人累極躺下歇息,仙子又化為一片紅云為他遮陰。后來有一天,響晴響晴的天忽然變了,黑沉沉伸手不見五指。雷電閃亮的瞬間,老人瞥見紅云曾經飄進飄出的山洞口聚集著數不清的惡鷹。他不顧自身安危,闖過去掄起鋤頭奮力撲打,鷹群被驅散了,老人累昏在地。后面的故事特別有意思,說是朱砂仙子為了報恩,變成一個紅衣女孩兒,天天去給老人做飯。什么飯呢?兩個白饃、一碗肉菜。這就是那個年代的人對吃食的最高理想了。《李庵》中的看莊稼老漢雷電之下救仙女的故事,結局是仙女做了恩人的兒媳婦。這篇民間聊齋詮釋的也是莊稼人傳宗接代的簡單愿望。

    真實的風物與傳說相互佐證,故事就更神秘、更精彩。

    白龜湖因之得名的白龜山,今已成為水庫大閘處的壩基。白龜山的傳說很多,從大禹治水,到何仙姑大戰龍王生成一個蓮花盆村,林林總總,活色生香。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是空山取火的故事:有農人在山上犁地,天到中午,牛乏人困,停下來休息。牛開始倒沫,農人想吸袋煙,卻忘帶火了,就去山坡上找石頭,想打個火。一抬頭,看見樹林里有炊煙,近前去發現一個山洞,洞中兩扇敞開的石門,有年輕婦人正拉著風箱燒火做飯。農人進去討火點著煙,婦人還送他一塊卷菜的餅饃。走出洞外再回頭,石門和婦人都不見了!低頭看時,手里的餅薄紙一樣卻不是紙也不是面烙的,卷的菜也變成了黑乎乎的醬,只有煙鍋里的煙還沒滅。杜央說,修建白龜山水庫大閘時放炮開山,他親眼見過從山肚子里炸出來的兩扇石門,一扇一米多寬,上面刻著簡單流暢的魚形圖案,至今也不知是何來歷。

    鳳凰山俗名奶奶廟山,中間是鳳凰的身子,東邊的翅膀叫葫蘆頭山,西邊的翅膀叫臥龍山。平煤神馬集團療養院所在的地方就是釣魚臺,山腳向下抻到沙河邊。上世紀六十年代以前,男耕女織的小農經濟已有數千年。鳳凰山上樹不多,窄窄的小路兩邊都是梯田,也不知道開墾有多少年了,看上去像天生的一樣。田埂上生長著青茫茫的荊叢、酸棗秧子。靠近山頂有大片荒坡,長著茫茫白草。山上曾經有個很大的杏樹園,那時人們叫它杏園山。上杏園自然村的主家姓聶,原來也是人丁興旺。有一年聶家娶了個非常漂亮的媳婦,不料被一個何姓漢子看中,就勾結土匪搶過來霸占了。妻子被搶后,聶家的男人瘋了,最終被活活氣死,這一家就絕了。

    鳳凰山下的留村,是一個歷史久遠的大聚落。別處怕洪水,留村不怕,因為有內外兩道固若金湯的石寨墻。水來時,只需將臨河的寨門堵死,由青壯漢子日夜守護,洪水就進不了村。外寨稱大寨,建于1912年,墻高7米、厚3米,周長1.5公里。方方正正的青石塊砌成墻皮,填土夯實,墻頭上可行牛車。內寨又稱小寨,7米高、2米厚,周長約500米,砌墻的石條幾個人都抬不動,也不知何年何月所建。外寨四個寨門,東寨門額題“迎紫氣”,西寨門刻寫“巾車鄉”。相傳漢高祖劉邦的妃子薄姬曾在這里居住,離去時把她坐過的車輦留在村里,村因之得名巾車鄉。村后鳳凰山上建有薄姬圣母廟,有兩通分別為明弘治十七年(公元1504年)和清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所立的古碑可考。可終歸是廟堂高遠,與鄉里小民的柴米油鹽、生老病死搭不上邊兒,這座廟后來就借鬼神的傳說演變成了送子奶奶廟。史書有載,漢光武帝也曾屯兵于此,巾車鄉因之得以名存青史。而巾車鄉更名為留村,則與李自成有關。相傳當年李自成久攻不下,就將留村團團圍住。眼看柴盡糧絕,有個婦人抱著個大孩子,拉著個小孩子,從寨門里出來想逃個活命。她一路狂奔,小孩子被拉扯得疼痛不堪,發出凄慘哭嚎,圍城的兵將婦人捉住指責她,說小孩子肯定不是她親生的。婦人回答,懷里抱的是前房生的,地下跑的是她親生的。義軍深感其德,撤圍而去,村莊得以保全,從此改名叫留村。

    出留村西行三里有古石橋,名三里橋。橋在沙河左岸的一條溪流上,橋北臥龍山上出清泉,嘩嘩啦啦流下來,穿過古橋行約三四百米,自高高的河岸瀉入大沙河。傍河西行,有條彎彎曲曲的沙土路通向陽鎮,不通牛車,只通行人和獨輪車。沿途草深人稀,非常荒僻。

    當年,從留村過河去曹鎮,有一只木船擺渡。比較大的古渡口在陽,曾經是通江達海的水陸碼頭。明代寶豐縣諭曹珍曾寫下一首《沙河晚渡》,詩曰:“去城三里有通津,一派澄清漾綠潯。浴鷺亂依沙渚晚,小舟爭渡夕陽人。咿呀聲里停篷近,乃歌中鼓池頻。商旅往來無病涉,至今駢頌邑侯仁。”今人侯紅光又有吟白龜湖的新詩曰:“嫩雨初晴雀口黃,紅泥焙影綠堤長。煙波半煺湖光白,碧水滿懷朝露香。婉囀青鳧應漁汛,縱橫紫陌布農桑。藍天修得蜃樓景,素手觀音坐故鄉。”柳岸沙渚,云影波光,氤氳搖蕩,如在眼前。這是大沙河與又一代人的心思交融了。(曲令敏)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平頂山日報 2011-11-16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