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皇廟河上源所出的九頭崖風景區(qū),東與遂平縣境內的嵖岈山景區(qū)相望,北與石漫灘水庫相連,總面積50多平方公里。地處南北氣候交接地帶,雨量豐沛,形成了十七瀑、隱龍瀑布、滴水崖瀑布、蝴蝶溪、情人溪、夢臺溪、牛心泉、豹子泉、文曲泉、碧波潭等水文景觀,又有啞巴洞、神仙洞、對眼洞、送子洞、金槍洞、雙龍洞、青龍洞、龍王洞、少女梳妝、和尚騎駱駝、抱兒盼夫、鴛鴦龜?shù)鹊刭|景觀散落高林深谷中。相傳,九頭崖是大鵬仙鳥所化,九座巖峰自西向東聳向藍天蒼穹,每至春夏,森森竹樹與裊裊云煙相親。秋深時節(jié),紫葉紅葉颯颯臨風,瑩然如笑。冬日雪飛,萬類息聲,蒼枝翠竹絮語相向,朗朗有仙氣。
1993年春夏之交,筆者與文友三五人走進蝴蝶溪,探訪知名散文家楊稼生舊居。那個地方叫北灣,幾間坯墻茅屋,屋前五六畝大一片竹園,竹下溪流涓涓,塘里荷葉田田。楊先生手植的月季、玫瑰和叫不上名的各色草花,依舊灼灼于堰埂路邊。打開老銅鎖,進了舊柴門,鍋灶床鋪尚在。土墻凹進去的地方,有的是放鹽罐的,有的是放煤油燈的,有的是放花子兒、菜子兒的……楊先生雖然被錯劃右派,闔家下放,購糧本換成了記工本,他卻19年如一日,與山民相親相惜,成為血肉相連的兄弟與家人。他們一起夏背酷暑冬背雪,食苦若飴,辛勤勞作,將一坡又一坡亂石荊棘開成了泡桐連天、毛竹如云的綠色家園。1979年6月15日,林業(yè)部專家攜北京電影制片廠的導演一起來到北灣,把這片山地林海連同植樹人的精神錄制成紀錄片,在1980年植樹節(jié)的《綠化祖國》欄目中播出……
隨溪水乘興而上,走到山坳處,看見兩道坡頭捧起一壩水,青山倒映在藍天白云間,清澈不見底。有風來時,蕩起陣陣竹葉香。翻過山坳,就是瓦廟溝了。
這道溝5公里長,是玉皇廟河最南端的溪源。2011年4月27日,筆者專程和向導白東亮一起前往探查。繞道百泉寺,翻過大虎山東麓立有舞鋼和遂平界碑的山埡,順沙石小道傍溪溝一路北來,僅目之所及,上下就有四五個控水明泉。白東亮說,這片山樹大林深,多濺水濕地,出水點比百泉寺分散,但水比那邊大。上游水道淺,亂石滾滾,其間樹木多歪斜扭曲,足見雨季洪水狂猛。
河到姨娘城自然村北約500米左轉向西流,河南岸有村名稻田沖。有九頭崖巖隙礫縫滲流而下的潛水濺出,形成了300畝大的一片濕地。開溝排水,就種豆麥、種玉米。人若不動它,它就是天然的水稻田。水質好,出產(chǎn)的稻谷歷史上曾為貢米。
玉皇廟河左岸最長的支流是倉房河,源出冷風口,流經(jīng)秤錘溝、牛心山、堰塘灣、倉房等自然村,到小南莊匯入玉皇廟河。從倉房自然村上行2.5公里,有道溝岔向東南,名秤錘溝,溝中嚴姓人家,據(jù)家譜記載是嚴嵩后人。開枝散葉傳至今日,大部分族人都遷往別處了,只有嚴中山一家留了下來,獨居秤錘溝西。山坡上有處嚴家泉,茶缸粗一股水,一年到頭涌流不息。嚴家人用竹管當水管,蜿蜒連接600多米,引水到院中,水質純凈,水味很甜,終年燒水,水壺也不起垢。從嚴家往南走約1000米,山半坡有巖石形似秤錘,山得名秤錘山。山上有嚴家寨,兩三米高的石寨墻隨高就低,圍起半畝多大一塊平地,屋舍不存,房基尚在,沒入雜木灌草中,常有野豬在這里搭窩育崽兒。寨墻下的峭壁高約200米,從下面往上看,頭暈目眩。寨門朝東南,門外有一道嶺通往山下,嶺窄脖細,非常險要,一夫當關,萬夫莫開。這里是嚴家老一輩拒土匪、抗官兵的堡壘。秤錘巖下有控山泉,水也很旺。
再往上去,山深林密,不見天日。沙石小路明明滅滅,一路蛇行,直抵海拔656米的冷風口北坡。崖間坡頭,散泉多出。野豬、貉子亂跑,果子貍、山雞、野兔也很多,滿山只有鳥類鳴唱,杳無人跡。
自冷風口折向東北,直線距離約一公里的地方有山名轉香樓,一嶺雙分,西坡水入倉房河,東坡水入蝴蝶溪。南坡林地滑落又彈起,濺一座小山名犟山,犟山陽坡有個仙人洞,洞中出泉,經(jīng)王溝、啞巴洞匯流主河。轉香樓山奇特,層層巖石樓梯一樣從山腳纏繞到山頂,所以稱轉香樓。又有民間傳說,轉香樓會轉,是天生的磨軸,白天轉一天,磨出的油剛好能讓燈臺架上神燈亮一夜,而神燈照的光芒正好對著北部距轉香樓十多公里的謝山,照向山上的謝天官墓。謝山南望,列山如屏,東有小東河瀠繞,西有曹八溝環(huán)護,北面更有青山抱綠水,滾河滾滾東流去。據(jù)《舞鋼五千年》記述:最先發(fā)現(xiàn)這塊風水寶地的堪輿師張仙兒,怕泄露天機惹禍上身,原本不愿說出準確位置。他帶著謝員外東轉轉西轉轉,眼看天近正午,跑得滿身大汗,脫下黑棉襖,解下頭上的白毛巾,隨手往地上一扔,卻下意識地扔在了正地方。謝員外頭天夜里做夢得神人指點:明天正午時分,白脖老鴰臥下的地方就是下棺的正穴。老員外時時留心,不見白脖老鴰的蹤影,此時撒眼一瞥,心里明白了八九分,就說不勞先生再費心了,這里就是家父百年之后的歸息之地。張仙兒只好認了,就與他訂下君子協(xié)約,讓謝家日后善待他,若食言,必出無頭鬼。謝員外葬父16年后,他的兒子謝鵬程果然當上了吏部天官,謝氏舉家遷居京城,把雙目失明的張仙兒丟棄不顧。有一天,張仙兒的高徒來看望,發(fā)現(xiàn)師傅饑寒交迫的境況,氣憤難平,師徒最終商量出一個懲治忘恩負義之人的法子,讓謝家扒墳遷墓,壞了風水。謝天官正陪皇上和娘娘在御花園下棋,棋子忽然被風刮掉地上,他彎腰去撿,摸住的是娘娘的腳,被皇上一怒處斬。
這個故事雖然編得牽強附會,卻旨在勸諭人誠信為本,如背棄信義,必遭天譴。遙想兩千多年前,孔子吸納平民思想精華,結晶為仁、義、禮、智、信,進而成為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的基石。千百年來,無數(shù)身處逆境的書生,但凡有一瓢飲、一簞食,也不忘薪火相傳。即便在柴門葛衣的窮鄉(xiāng)僻壤,那些目不識丁的農家也明白做人要有信有義的道理,這才有了眉清目揚的廣大民間。
倉房河還有3條小支溝:管財溝從二楊寨山下來,山頂也有完好的山寨,寨內面積15000平方米左右。寨墻依山就勢高低起伏,墻高兩三米。母豬窩溝的上源出在二楊山和單頭崖相接的山脖子上。南邊隔道嶺還有一道銀子溝,相傳,李自成曾經(jīng)在這里造錢,因而得名。3條支溝長度都在1公里左右,溝中巖隙控泉四季不絕,所以成為倉房河的常年支溝。牛心山南坡有常年泉,1.5寸管水量,埋管供倉房自然村兩三百人吃用。
眾多山溪出了幽暗的林區(qū),一路歡騰跳躍,留下了成串的清潭。到距倉房自然村1.5公里處,河床抬起,成一道天然石墻,名鵠崖,水自石墻直落,形成一道瀑布。瀑下倉房那段河床,山水沖蕩經(jīng)年,沖出兩個兩米多深的河潭,七八個月不下雨,潭水盤旋而下,依然三四米寬。兩岸陡立的石墻相向,形成瑰麗的裸巖峽谷,谷中石頭也稀奇,清亮亮地五彩繽紛于清流之中,河水與河石映照,波光瀲滟,讓人稀罕不夠。(曲令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