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棚是源于宮殿、廟宇中拜殿的建筑形式,而用于衙門就成了居官者身份地位的象征,所以這里的卷棚便是他們高級別官銜在建筑形式上的反映。值得一提的是,葉縣縣衙還是我國現存縣衙中唯一有卷棚的縣衙,特別是卷棚與大堂前檐連接處所采用的“天溝羅鍋椽勾連”搭接法,在我國古代的木作技術中更是罕見。
大堂后為門子房。守衛門子房的人叫“門子”,是由知縣的親屬或親近的人擔當,實際上他們是官員手足耳目的延伸,是官與民信息溝通的惟一途徑。對老百姓來說,不論是告狀還是辦事,最先接觸的就是衙門里看門的門子,于是他們中的一些奸滑者便利用職務之便索取賄賂,時間一長,“門子”逐漸變成了“門路”的意思。現在人們常說的“走門子”“走門路”之類的話就是從這里演變過來的。門子房后有一屏門,穿過屏門,即使二堂,二堂是知縣調解處理一般案件的地方。二堂正中有四扇屏門,屏門上方有一金字大匾“清、慎、勤”,取意于三國時期魏國司馬昭訓長吏言:“為官者,當清、當慎、當勤,修此三者,何患不治乎?”據說,康熙皇帝御筆親書此匾,敕令懸掛于全國各府、州、縣。二堂東側為會文館、西側為會武館,是縣令接待上奉文武官員的場所。二堂又起著穿堂的作用,中間設4扇屏門,也是專為接待上級客人而特設的。由屏風后出為三堂,三堂又名知縣廨,是知縣辦公及與知縣近身的幕僚、師爺們的辦公場所。
葉縣縣衙所有的建筑前的匾額、楹聯以其語言精練、內涵豐富而令人贊不絕口,使人看一眼就會烙在心上、印進腦海,感覺要比那千篇一律的“明鏡高懸”來得真實。如大門廊柱上的抱柱聯“天聽民聽、天視民視,人溺己溺、人饑己饑”是清同治六年、葉縣知縣歐陽霖到任之初所撰,不僅表達了作者作為一方父母官愿意接受群眾監督,與百姓同甘共苦的坦蕩胸懷,同時還表白了作者清正廉潔、體察民情的決心與情操。而大堂卷棚的廊柱上的“得一官不榮,失一官不辱,勿說一官無用,地方全靠一官;吃百姓之飯,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以及“山色壯金銀惟以不貪為寶;江流環鐵石居然眾志成城”的兩副楹聯,則深刻地表達出上至朝廷、下至百姓對為官者的期望。楹聯作者身為地方官,能自覺與百姓一等,視百姓為衣食父母,的確難能可貴,使看到這兩副對聯的人都深有感觸,這兩副對聯的歷史和現實意義,可謂警世名言,絕無僅有。二堂正中檐柱上有楹聯“養天地正氣,法古今完人”,意為弘揚人間正義、學習古今德操完備之人;三堂兩側廊柱上有一副醒目而特殊的楹聯:“今古今古今今古,古今古今古古今”,以有限的兩個字的變化來開啟人們無限的想象空間,仿佛世界上一切可氣、可怒、可恨的情緒都隨著這有限的兩個字而融化了,多了一分恢意、一分恬靜、一分快樂。(劉喜全)【原標題:探幽葉縣縣衙 感受古跡遺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