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記 嚴和店是宋元以來中原最大的汝瓷燒造中心,這里的窯工吸收、傳承和發展了南北瓷藝優點,領跑著中原民窯瓷業的發展,以品質超群的質量為汝州贏得“青瓷之都,青瓷之鑒”的美譽。
閱讀提示|汝州嚴和店本是個沿河而居的小山村,因宋元時期盛產汝瓷而聞名中外。金元以來一直被仿制汝瓷的專家、學者所關注,希望能在這里找到仿制汝瓷的突破口。1942年日本侵略軍占領汝州后就有日本陶瓷專家來這里盜挖瓷器。新中國成立以來許多陶瓷專家、考古專家來這里調研、挖掘,希望能找到汝瓷生產和發展的來龍去脈。1963年6月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的第一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5年和1989年河南考古研究所(今考古研究院)、北京大學歷史考古研究班先后到嚴和店進行考古挖掘,發現了完整的窯爐,對汝窯的恢復和發現起到示范作用。大批海內外專家、學者,相繼到這里參觀學習,大家把解開汝官窯的秘密寄于這個窯區。清涼寺汝窯和張公巷官窯發現以后,人們把目光轉移到官窯,對嚴和店冷落了很久。2013年5月,嚴和店被國務院核定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后,汝瓷愛好者和收藏者的目光再度聚焦嚴和店。
嚴和店原為汝瓷交易的驗貨碼頭因商賈匯集成店
在汝州境內,帶店的村名一般居交通要道或古驛站所在地,嚴和店卻是個特例,是個地居偏僻、土地貧瘠、地域狹窄的小山村。查《汝州地名志》得知,嚴和店村的形成在宋元時期,并且與汝瓷燒造相關。嚴和店原為蟒川河邊一個碼頭驗貨點,是商人在這里點驗各窯口送來的瓷器,然后裝船外運銷售。時間長久了,沿碼頭就建起了飯店、旅社之類的服務設施,之后就形成了一個繁華的古村落。
嚴和店東鄰的蟒川河,為汝河的重要支流,發源于南部漿姑山風景區,在汝州市區東注入汝河。汝州發現的宋代民汝窯有40多座,其中多半沿蟒川河以嚴和店為中心分布。宋代為什么選擇在蟒川河兩岸作為汝瓷的生產地呢?除了周圍蘊涵豐富的瓷土外還有兩個原因,一是取水方便,二是便于運輸。
宋代燒瓷用的是耐燃燒的優質山雜木,采自遠在幾十公里外的山區,運輸最經濟的辦法就是沿河放筏。瓷器運輸中最怕碰撞,運輸最穩妥的辦法是水運。蟒川河從南向北流經嚴和店時形成了U字形大轉彎,然后折向東北匯入汝河。這個U字形轉彎區,不僅為汝瓷的生產用水提供了方便,也為船舶的停靠提供了天然碼頭和寬敞的貨物堆放的場地。便利的水上交通,不僅降低了嚴和店汝瓷的生產成本,還為瓷器的銷售提供了安全保障,使窯主成為富甲一方的富豪,并帶動了周圍瓷業的發展。嚴和店窯址南500米有大堰頭和軋花溝兩個宋代窯址,分別生產天藍釉和豆綠、蔥綠釉汝瓷。
嚴和店窯區從宋初建窯爐火燃燒千余年
由于嚴和店一帶瓷土藏量很大,金元以后人們不斷在廢墟建窯燒瓷。從地上窯址遺存來看,明清時期窯火仍非常旺盛,解放前仍以燒瓷為主業。汝瓷的恢復就是從嚴和店開始的。
由于汝瓷在世界上影響很大,嚴和店又薪傳著宋代的爐火,這個地方一直成為中外陶瓷專家關注的中心。
1985年9月~11月,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對該遺址進行了大規模發掘,發掘面積250平方米。1989年,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研究生班學員在該遺址進行了考古發掘。
兩次挖掘,共清理窯爐4座,作坊1處。并出土了大量的瓷片和窯具,文化層厚1.5米~2.0米。發掘出土遺物有碗、盤、盞、罐、尊、瓶、匣缽、墊餅、墊圈、支柱等殘片及完整器物。瓷器的胎質堅硬,呈香灰色,釉色為豆綠色。印花題材多有“山云禽鳥”、“海水游魚”、“寶塔秋菊”、“纏枝牡丹”、“盛夏荷葉”、“牡丹蓮花”、“蓮生貴子”等。確認該窯址是一處制瓷精良的宋代青瓷窯址,燒造于北宋早期,北宋晚期達到鼎盛,元代時仍在生產。該窯址是繼五代越窯青瓷之后,北宋中原地區最大的青瓷制瓷中心。
嚴和店窯工發明的窯爐影響至今
在嚴和店窯區發現的4座窯爐,有的結構保存得比較完整,有的殘破嚴重,但形制基本一樣,結構為馬蹄形半倒焰饅頭形,由通風道、火門、火膛、窯室、吸煙孔、煙囪、望火孔幾部分組成,由前向后依次連成一座完整的窯體。窯爐為半地穴式,普遍采用耐火坯壘砌。窯室的兩側和后壁涂抹有厚0.5厘米的耐火泥,燒成赤紅色。窯頂的梯形磚用耐火泥燒成。其各部結構如下:
通風道:口向南,呈長方形筒狀,長2.7米,寬0.2米,口部呈喇叭形,寬0.3米,口部中間砌有立磚,將口部分成兩個吸煙孔,以便將口外風力吸入火門,著火易燃。
這些窯爐的結構設計合理,使用方便,成品率高,是經過數十代窯工的不斷改進和優化成的成熟窯型,直到今天仍在使用。所以專家認為,嚴和店窯爐遺址在中國陶瓷史上是一次重大發現,使后人對汝窯窯爐的構造、燒造方法、工藝流程以及特點有了更多認識。這也是能被2013年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