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候,在一個山里有一個村子叫多家店。多家店里住著個多員外,多員外有個獨生女兒,起了個名字叫多掙金。他雖有萬貫家產(chǎn),但仍貪財不已,還想在閨女身上撈一筆錢財呢。說起多掙金來,不但長得端莊秀麗,而且心地善良,背著多員外,時常接濟四鄰八鄉(xiāng)的窮人。窮人們都說她跟她的那為富不仁的員外父親不一樣。鄉(xiāng)鄰們還把她的名字“多掙金”,叫成“多贈金”。
多小姐平素跟一個家門窮嫂子最好,時常幫窮嫂子納鞋底,洗衣服,補補連連什么活都干。多小姐十八歲那年冬天,她又幫助窮嫂子在河邊洗衣裳,河上漂下來一個桃樹枝。嫂子伸手撈起樹枝一看,上邊還長著一個又鮮又紅的桃子。姑嫂倆稀奇得不得了,拿到手里審了又審,看了又看,好生奇怪,冬天怎么會有桃子?她們也解不開這個迷兒。贈金妹就要嫂嫂嘗嘗是啥滋味,嫂嫂一定要妹妹先嘗。推來讓去,妹妹拗不過嫂嫂,只好接過桃子來嘗,誰知桃子剛一到嘴邊,就咕咚一聲滾進多小姐肚里去了,兩人同時吃了一驚。自那以后,多小姐不思飲食,嘔吐惡心,一天比一天消瘦,整天在繡房里睡覺,悶悶不樂。
多員外知道了,以為女兒生病了,請來大夫給女兒看病。大夫隔著帳子給小姐號脈,一號脈,大夫心里就嘀咕開了。噫,這員外家的大家閨秀,怎么身懷有孕了?多丟人哪!大夫心里這樣想,嘴里可不敢說。臨了,多員外問大夫,他女兒得的是啥病?大夫笑了笑不說,也不給開藥方,這可急壞了多員外,他以為大夫要錢哩,就趕忙把大夫請到客廳,好酒好菜地款待一番,非要大夫把女兒的病告訴他不可,并說如果治好女兒的病,愿送百兩銀子酬謝。大夫經(jīng)不住員外纏磨,附到多員外耳邊低聲說:“說出來你可別生氣,你的女兒有喜了!”員外一聽,登時氣傻了臉,一屁股坐到椅子上,半晌說不出話來。大夫一見扒了豁子,也不說要那銀子了,起身就跑。老半天,員外才醒悟過來。他想,我怎么養(yǎng)了這個不爭氣的閨女,給我丟人敗門風,越想越氣,就直奔繡房,拖下女兒便打。本來少氣無力的多小姐,被父親愣頭愣腦地一打,便昏了過去。狠心的員外用涼水把女兒潑醒,再打,再問。女兒受盡了冤枉,心想,我平素雖然背著爹爹拿東西接濟窮人,可從來沒有干過傷風敗俗的事。叫我招供,我招誰呢?可哪里知道,她的身孕競是吃的那顆桃子造成的呢!原來,玉皇大帝要王母娘娘派九龍下界行云布雨,緩解旱情。這王母娘娘領了旨,就把九龍裝在蟠桃內,準備投向凡間,讓九龍借腹出世。她站在云頭,看見兩個婦女在河邊洗衣裳,其中一個是成年婦女。她想,只要讓成年婦女撈住桃子,她一定會先吃,那時蟠桃入肚,九條龍便可借腹出世了。誰料想,那位成年婦女正是窮嫂子,那位姑娘正是多贈金。嫂子待妹子太好,非要讓妹子先嘗一口。這一嘗不要緊,害得小姐懷了身孕,遭此磨難。狠心的員外,害怕女兒這“丑事”傳揚出去,敗壞門風,不但為自己掙不了金,恐怕還得破財。于是,牙一咬,心一橫,決心把女兒半夜活埋掉。
這事兒,被四鄉(xiāng)窮人知道了。大家跟窮嫂子一道合計,認為多小姐不是那種不正派的人。遭此不白之冤,不生法搭救,恐性命難保。
那一天夜里,多員外把女兒鎖在地窖里,準備半夜活埋。誰知半夜去一看,地窖門打開了。多小姐不見了,派人打燈籠四下尋找,沒有影子,只在河邊揀到了一只女兒的繡鞋。多員外斷定女兒準是撲河自盡了。反正是死了,也就去了心病。
其實多小姐并沒有死,是被窮嫂子和鄉(xiāng)鄰們連夜救走了,為了迷惑員外,故意把小姐的一只繡鞋扔在河邊。
窮鄉(xiāng)鄰背著多小姐,由窮嫂子帶路,連夜逃到幾十里遠的深山谷洼里,把多小姐隱藏在石崖下的石洞里,由鄉(xiāng)鄰和窮嫂嫂輪流送飯給她吃。
東去春來,多小姐在石洞里住了已有半年之久,沒有被外人發(fā)現(xiàn)。這一天,又輪到窮嫂嫂送飯了。她半夜起身,為這個可憐的妹子蒸了一籃白饃饃,還煮了一罐小米湯下面片。趕天明就到了石洞口,累得她滿頭大汗。放下饃籃、飯罐,把擔飯棍插在石洞口;手提飯罐,往洞里走去。邊走邊喊,聽不到妹妹答應。窮嫂嫂手扶石塄,往里一看,嚇得大叫一聲,扭頭就跑,飯罐、饃籃也扔了。她一口氣跑了十來里,才停住腳步。你猜她看見什么了?她看見多小姐躺在血泊里,身上橫三豎四爬滿了長蟲。差一點沒把她嚇死。從此窮嫂子和鄉(xiāng)鄰們再也不敢去送飯了,只是在心里想念著這個苦命的贈金妹子。
其實,多小姐沒有死。窮嫂嫂看見她時,正是九條小龍剛出世的當口,多小姐昏迷過去了。以后,九條小龍吃了多小姐的奶,一天天長大。他們非常孝敬母親,尊她為九龍圣母。后來這九條龍,就按照九龍圣母的吩咐,到四面八方去行云布雨。四鄉(xiāng)窮人家的土地,三天一場雨,五天一場雨,黑里下,白日晴,風調雨順,年年豐收。窮人開始過上了好日子。唯有多員外和財主們的土地,不是澇,就是旱。多員外的幾畝土地后來被一場洪水給沖光了,氣得他大哭小叫:“龍王奶奶龍王爺,窮小子們的地你不刮,為啥單刮我這幾畝好地!”哭了三天,叫了三夜,沒人理睬他,也沒人可憐他,他也就氣死了。
從此,那個石洞就叫九龍洞;那些饃饃,米湯,就變成了石頭;洞口插的擔飯棍,也長成了一棵兩摟粗的參天大樹。這樹一年開一樣花,一直開到現(xiàn)在。九龍洞的傳說也一代一代流傳到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