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三門峽 >> 傳統(tǒng)文藝 >> 三門峽曲藝 >> 瀏覽三門峽
精彩推薦
專題推薦
    沒有記錄!

大調曲子

2016/8/11 11:21:18 點擊數: 【字體:

大調曲子


    大調曲子,早期稱鼓子曲,由明清兩代的中原小曲、民歌衍變而形成。初流行于開封,后傳入南陽、洛陽等地。
 
    清末民初,盧氏縣朱陽關街的賀家大院有茶座清唱,說唱過大調曲于。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盧氏橫澗鄉(xiāng)樺櫟樹村王某,人稱王先生,在盧氏西南山區(qū)長江流域行藝說唱大調曲子(“還愿書”居多),伴奏樂器為古箏,自彈自唱,頗受群眾歡迎。四十年代初,由南陽來一書班(三人)到義馬煤礦唱大調曲子,后轉徙西去。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的六、七十年代,靈寶、澠池、陜縣、盧氏等縣的文藝宣傳隊,曾派人到南陽曲藝隊學唱大調曲,后在各縣演唱,其形式有單口、對口、群口。演唱者手持八角鼓或其它樂器,邊奏邊唱。澠池曲藝隊演唱的群口坐唱,特別是分角色節(jié)目,曾被當地群眾譽為“坐唱小曲劇”,深受歡迎。他們所演唱的曲目均為現代題材的小段。如《開電磨》、《五湖四海有親人》、《楊開慧》等。八十年代以后,專業(yè)的文藝宣傳隊多改為劇團,大調曲子隨之“偃旗息鼓”,只有極少人演唱。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印象河南網
0
下一條:評書上一條:三弦鉸子書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qū)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tǒng)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