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三門峽 >> 傳統文藝 >> 三門峽曲藝 >> 瀏覽三門峽
精彩推薦
熱點關注
專題推薦
    沒有記錄!
熱點排行

鑼鼓戲

2016/8/10 14:02:22 點擊數: 【字體:

鑼鼓戲


    鑼鼓戲,因演唱時有鑼與鼓伴奏而得名。又因其主奏弦樂為四股弦,也稱“四股弦書”或“四弦書”。三門峽地區曲種。主要流行于陜縣,靈寶、盧氏、欒川、澠池及晉南平陸、芮城、陜西潼關、華陰一帶。
   
    鑼鼓書的淵源尚無史料記載,有人說“鑼鼓書由三弦腿板書受蒲劇影響逐漸演變而成。”從其板式結構、曲牌和鑼鼓經看確與蒲劇接近。然而它的唱詞屬七字詞格,以敘述為主,代言為輔,曲目內容也沒有劇目中的情節,無受戲曲及唱本影響的痕跡。因此有人說鑼鼓書的起源當在蒲劇形成之前。靈寶縣藝人相傳,鑼鼓書起源古老,師傅傳下的開場白為證:“三皇治世留根源/留下鼓樂開絲弦/鼓樂絲弦把神敬/神人得位民自安。”這四句開場詞可能與他們信奉的“三皇爺”(天皇、地皇,人皇)有關。但說明一點,鑼鼓書源于民間祭祀活動是比較可信的。

    另據陜縣藝人口碑,很久以前,陜州一帶有一文士在朝為官,因觸犯宦官被誣陷入獄,囹圄中悲憤成疾,雙目失明,遂將民間俗事俗曲聯綴哼唱。獲釋后返回故里,靠賣唱為生,影響逐漸增大,后又學習與吸收民間其他藝術之精華,形成鑼鼓書。
   
    清朝,陜州一帶瞽師多唱鑼鼓書以為生計。清乾隆年間,當地官府曾設立專門機構,收養殘疾人,教唱書詞。乾隆十二年《陜州志·保息篇》載:“乾隆七年十月,陜州收養瞽童,設立瞽目堂,放城隍廟東,延請瞽師一名,每月工銀二兩,撰成勸世良言數十篇,令瞽師在堂,教習瞽童歌詞,兼授星卜…”
   
    歷史上的鑼鼓書班,藝人一般不隨便收徒,正如他們所唱:“盲人在世飯碗難,乞討算命拉四弦。愿給你二畝田,不教你拉四弦。能給你二畝地,不傳你一回戲。”凡收徒必鄭重立約,參拜“三皇爺”,盟誓守規,還要拜見師爺、師奶、師伯、師兄等。一般入班后,一人要學三、五門技藝,彈、拉、吹、唱和擊打鑼鼓必須全部精通,演出時缺了人,班上人都可以替補,群眾稱贊這類藝人為“真本事”。據靈寶縣大王鄉梨園村68歲的老藝人蘇萬宰說,他外祖父亢梧桐(1880-1945)十多歲拜師學藝時,其師爺(生于1820年)已是龍鐘老人。亢曾問鑼鼓書的行規是誰定的,師爺說:“我師爺的師爺在縣城學唱時,傳下來就是這個規矩”。
   
    鑼鼓書曲目有“不說歷朝大段,專唱笸籃針線”之說,并且多為口傳心記,分大書(中篇)、小段、書帽,題材以勸善、神話、歷史故事,折子戲為主,內容大部分反映民間軼聞、家庭生活故事和風俗民情,充滿了鄉土氣息。

    早期鑼鼓書藝人多為單獨行藝,行話稱“單體”。演唱時,演員右腿纏螞蚱板(即響板),左腳綁梆子,懷抱四胡,自拉自唱,有“兩板一梆子”的說法。也有將板鼓,木魚置于桌上,大鑼、小鑼分別掛在桌面上搭置的竹架上,演員邊用手腳敲打,邊拉四弦演唱。先時,唱腔比較沉悶板滯,藝人謂“平調”。隨著“師徒班”專業藝人的增多,唱腔受其它藝術的影響,由平調發展為高腔。就現在師承關系所知,早期的鑼鼓書班有靈寶大王村的劉家班,和陜縣菜園街的水家班,約活動于清代道光年間。所唱曲目多為反映民間生活的小段,如《怕婆娘》、《爭嫁妝》、《分家記》、《對多羅》等。
   
    清末,鑼鼓書在豫西、晉南一帶普及、興盛,從藝者不斷增多,一些明眼人也參加進來。書場上出現競爭狀況,從而促使了鑼鼓書藝術的提高和發展。演出形式多變為“群體”,三至七人不等。拉四弦兼打鑼、鼓、釵者為主唱,也叫“座帥”,其余人圍坐座帥左右,各持一件樂器,或三弦,或板胡,或笛,或二胡等。按劇中人物分角,也可兼唱兩至三個角,輪流演唱。所唱曲目也增加一些中篇段子,如《紅燈記》、《打蠻船》、《古城會》等。隨著蒲劇藝術的發展,許多明眼人相繼改行加入蒲劇戲班,鑼鼓書班漸成為當地盲藝人的天下。他們很少到鄉鎮街頭擺地攤,多應邀到群眾家唱“還愿書”。民間祭祀、祈雨,也常請其唱“神書”。平時節慶、婚壽,鑼鼓書藝人也免不了應約唱堂會。

    民國以后,豫西黃河兩岸,鑼鼓書班風行一時,其中聞名遐邇的佼佼者約二十個左右,如靈寶王新有班、毛鳳歧班,陜縣曹虎便班、楊永衡班、計滿屯班,盧氏常崗子師徒班,程小群班、宋士德(別名土墩子)班。有的書班為培養新人,邊演出邊辦窩班。如陜縣劉小龍書班,凡民間殘疾人均可免費入班學藝,培養出大量的鑼鼓書藝人,深為同行稱道。這一時期,迷胡曲新興盛于豫西。鑼鼓書藝人為爭取觀眾,常把迷胡曲糅入鑼鼓書兼而唱之,頗受群眾歡迎。著名藝人如亢梧桐、荊師,史吉娃及上述書班班主享譽一時。由于鑼鼓書在競爭中不斷充實,壯大自己,使其一直成為豫西人民群眾最喜愛的藝術形式之一。此期主要演唱的曲目有《粱山伯與祝英臺還魂團圓記》、《朱洪武封官》、《羅成算卦》、《饒二姐吊孝》、《燕小拉耙》、《棒槌計》、《花亭會》、《白猿盜桃》、《呂蒙正坐窯》、《劉秀討飯》、《張連賣布》、《勸人歌》等。

     抗日戰爭爆發后,由于戰爭頻繁,民不聊生,請書斑唱還愿書的大大減少,許多書班被迫解體或停業。少數尚存的書班打破往常以唱還愿書為主的活動方式,巡回鄉村行藝為生。為減輕行裝,有的藝人去掉大鼓,只留鑼、釵擊節,在音樂伴奏上進行初步改革。在演唱曲調上,靈寶縣東和縣西逐漸形成“平弦”和“高弦”兩大唱腔風格。“平弦腔”以縣西陽平、西閻、程村為中心,唱腔較輕快委婉,比高弦低兩個音。“高弦腔”以縣東陽店、川口、大王為中心,唱腔音調高,較平弦腔高昂激越。兩種唱法藝人很難相互配合,演出彼此多不搭班。
   
    抗日戰爭進入相峙階段后,許多藝人積極演唱宣傳抗日內容的曲(書)目,并到前線為八路軍和抗日將士作慰問演出。著名藝人許滿屯就是比較突出的一個,后殘遭日寇槍殺。此后鑼鼓書新入低潮,藝人生活艱難,有的外出流浪賣唱,人稱“巧要飯”。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鑼鼓書藝人地位翻身提高,他們配合中國共產黨在各個時期的中心工作,積極演唱新書,如《生產英雄王秀蘭》、《婚姻自主》等。各地文化館對鑼鼓書藝人進行普查登記,靈寶縣舉行會演,對合格藝人頒發證書。黨和政府十分重視對藝人進行思想教育,組織藝人學習政策,教育他們破除迷信,克服江湖陋習,并利用各種形式進行藝術交流、觀摩,大大提高了藝人思想覺悟和藝術素質,使鑼鼓書藝術邁上一個新臺階。其間實行了許多革新,陜縣藝人拆除了面前的大鑼架,把鑼改放在桌面上,使演員面對觀眾,增強了演出效果。在演唱上藝人開始追求聲腔造型,反映各類人物的復雜情感和變化,并創造了喜、怒,哀、樂、驚、恐、悲等腔調。五十年代中期,陜縣曲藝隊鑼鼓書組,在《爺兒三個爭發言》一曲目演唱中,大膽創新,將樂隊搬上舞臺,呈八字排開,另有三個明眼人各拿鼓、竹板、手鑼,邊表演邊唱,在洛陽地區文藝會演中,受到熱烈歡迎。1957年,河南省首屆曲藝木偶皮影會演,盧氏縣鑼鼓書組演出傳統曲目《小二姐做夢》,獲創作獎和優秀演出獎,孫玉坤、徐文社、崔保全獲演員獎和伴奏集體獎。陜縣鑼鼓書組演唱的《全家去辯論》獲創作獎和演出特等獎,王良成獲演員獎;會演結束后,該書組留在鄭州巡回演出該曲目,達月余。
   
    六十年代后,鑼鼓書藝術日趨提高,靈寶、陜縣、盧氏等地組織了屬縣文化館直接領導的鑼鼓書班,演出活躍,涌現出一批優秀演員,如謝鐵固,李狗旺、馬小磨、張福順、孫玉坤,毛鳳歧、周建西、王安身、蘇會祥、陳滿功、郭天上、劉學生、劉滿盈、王元山等。1963年陜縣文化館組織人員對鑼鼓書傳統曲目收集整理,將四十余個書帽、曲段、書目分三集編成《陜縣傳統曲目匯集》油印發行。1964年,全省掀起說新書唱新書高潮,受此影響,鑼鼓書藝人和曲藝創作人員,先后創作出許多現代曲目,較有影響的有《核桃窩》、《男扮女妝二十年》、《十八畝地》、《人民英雄董存瑞》、《要了媳婦忘了娘》、《一袋松籽》等。

     “文化大革命”期間,鑼鼓書活動停止。1978年后,三門峽、陜縣文化館等組織恢復專業書班巡回各地演出,所唱曲目基本是傳統段子;零散藝人自行組合,到鄰近鄉村演唱,以唱“還愿書”為主要形式,有的老藝人又揀起算卦行業。1981年,河南省殘疾人文藝會演,三門峽、靈寶等地藝人參加演出,馮志學、賈雙牛獲優秀演出獎,郭天上、李興發、張當森、趙寶田、趙穩定等獲集體二等獎。有的年輕藝人為改變鑼鼓書曲目普遍短小的局面,學習移植其他曲種的長篇大書,如《楊家將》、《水滸傳》等,力圖在曲目上進行大膽改革。1984年,靈寶藝人周建西將傳統曲目《文正夸桑》(更名為《包公夸桑》)整理發表,并創作了《高價姑娘》等現代曲目。1985年以后,鑼鼓書則日見衰勢,藝術隊伍后繼乏人,目前僅有少數半職業和業余書班,如靈寶西閻周建西班、朱陽鄉吉懷友班,陜縣張茅王小丑班,和王治才家庭班、趙邦性家庭班等仍堅持活動。 

    “文化大革命”期間,鑼鼓書活動停止。1978年后,三門峽、陜縣文化館等組織恢復專業書班巡回各地演出,所唱曲目基本是傳統段子;零散藝人自行組合,到鄰近鄉村演唱,以唱“還愿書”為主要形式,有的老藝人又揀起算卦行業。1981年,河南省殘疾人文藝會演,三門峽、靈寶等地藝人參加演出,馮志學、賈雙牛獲優秀演出獎,郭天上、李興發、張當森、趙寶田、趙穩定等獲集體二等獎。有的年輕藝人為改變鑼鼓書曲目普遍短小的局面,學習移植其他曲種的長篇大書,如《楊家將》、《水滸傳》等,力圖在曲目上進行大膽改革。1984年,靈寶藝人周建西將傳統曲目《文正夸桑》(更名為《包公夸桑》)整理發表,并創作了《高價姑娘》等現代曲目。1985年以后,鑼鼓書則日見衰勢,藝術隊伍后繼乏人,目前僅有少數半職業和業余書班,如靈寶西閻周建西班、朱陽鄉吉懷友班,陜縣張茅王小丑班,和王治才家庭班、趙邦性家庭班等仍堅持活動。
 
附表一
 
鑼鼓戲
附表二
 
鑼鼓戲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印象河南網
0
下一條:迷胡書上一條:盧氏鑼鼓書
著名人物 王小丑

王小丑

趙邦性

趙邦性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