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來芳住在村子西邊一所普通的院子里,門前一條“村村通”公路縱貫南北。
29年前,張來芳含淚離開干了13年民辦教師的三尺講臺回村務農,他和妻子陳小芳起早貪黑打井種菜,忙個不停。長期的勞動實踐中,張來芳發現當地山高氣溫低,不能沿用“頭伏蘿卜二伏芥,三伏里頭種白菜”的老黃歷,就和妻子商量著摸索出了一套“三伏天歇地不種菜,增施農家肥深耕曬垡,元宵節前提前半個月起壟下種,蓋上塑料薄膜澆水保濕增溫,立體間作套種大路蔬菜”的實用技術,每畝一年收入達到了五六千元,比老辦法增加了四五倍。鄉親們紛紛找他取經,從此,謝灣村種植的100多畝露天蔬菜以日照長、無污染而且好吃出了名。
從那時起,張來芳就養成了記《農情筆記》的習慣。至今,60余萬字的《農情筆記》記載了他和鄉親們科學種田的風風雨雨和收獲體會。
2002年前后,澠池持續嚴重干旱,大田里種上的中草藥種子幾個月不出土。張來芳和妻子十分著急,經過反復試驗,他摸索出“小面積濕地集中育苗,大面積旱薄地不澆水帶土移栽,利用種子在休眠期全部成活”的地道中草藥種植技術,一畝山地一年能收入幾千元。他和女兒、女婿又創辦起“春雷藥業服務社”,幫助村民鑒別中藥材種子,把實用技術無償傳授給十里八村的村民,然后又幫助鄉親們銷售中藥材。漸漸地,許多村民的“錢袋子”在他的幫助下都“鼓”了起來。他鉆研的中藥材種子鑒定方法和實用技術,還被新安縣、洛寧縣、偃師縣等地的農民相繼采用,種植規模擴大到幾萬畝。去年11月上旬,澠池縣農業廣播學校推薦他參加全省農村實用人才培訓班,張來芳現場介紹了自己種植中藥材的“土”經驗,贏得了學員們的熱烈掌聲。
去年以來,張來芳一直思謀著總結近年來鉆研推廣優質高產玉米新品種3000多畝的實用技術。他的弟弟張建芳是當地推廣優質高產玉米的有心人:“按照農時節令提前治蟲除草施藥,是奪取優質高產玉米豐收的重要保證。”
近幾年來,澠池縣仰韶鎮崤溝村(現天橋村)是張來芳推廣優質高產玉米實用技術的生產基地之一。全村80%以上的農戶種植優質高產玉米1000多畝,幾乎家家戶戶喂雞養豬,使用雞糞、豬糞等農家肥改善了丘陵山區土壤的團粒結構,又增加有機質和土壤的蓄水保墑能力,玉米畝產由過去的幾百斤逐年增加到700公斤左右,此外,玉米又是喂雞養豬的好飼料,形成了雞多豬多農家肥多促進玉米良種穩產高產豐產的良性循環,涌現出兩個千頭養豬場和一批種植夏玉米8畝以上的高產農戶。
談及今后的打算,張來芳躊躇滿志,說要摸索更多的經驗,推廣更多的實用技術,和鄉親們一起奔向康莊大道。作者: 賀曉鵬【原標題:澠池“土專家” 造福眾鄉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