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兩對雙胞胎結為秦晉,成就大山里的一段佳話。五十一載風雨春秋,四人相互攙扶,一起走過。歲月更迭,親情永恒,兩家互幫互助,始終比鄰而居。
8日,洛陽晚報記者驅車百余公里,來到汝陽縣王坪鄉洞溝村,叩開兩對老人的家門,聽他們講述51年風雨歷程。
【佳話】
兩對雙胞胎結為秦晉 在大山深處生活51年
當日11時30分,我們來到大山深處的洞溝村。小山村環境靜謐,兩幢相同的二層樓房格外顯眼,這里就是他們的家。
孿生兄弟今年72歲,老大叫金鐵娃,老二叫金竹標。孿生姐妹今年69歲,姐姐叫張天琴,妹妹叫張雙琴。“老大娶姐姐,老二娶妹妹,已經結婚51年啦。”提起四位老人,金鐵娃和張天琴的兒媳婦申忙不無自豪地說。
“爹媽、叔和姨早上結伴上山撿橡子和橡殼了,他們沒有手機,我上房頂試試能不能喊應。”申忙說,近段時間是上山撿橡子和橡殼的好時候,四位老人每天都會一起上山,有時還會帶上干糧,一直撿到太陽下山才肯回家。
登上房頂,申忙對著北面的山坡大聲喊道:“大(方言,指‘爸’),媽,有人找!”響亮的喊聲回蕩在山間。不一會兒,山上便傳來回應:“噢,回了。”10多分鐘后,四位老人扛著滿袋子的橡子和橡殼,慢悠悠地下了山。
【趣事】
孿生兄弟長得像 兒媳婦以前常叫錯爹
已72歲的金鐵娃和金竹標,面色紅潤,嗓音洪亮。看相貌,兩兄弟并無太大差異,一樣的個頭、短發、皺紋和嗓音,都穿著中山裝。不同的是,金鐵娃稍胖,面部更飽滿。
金竹標的兒子金現周說,父親和大伯不僅相貌相同,連說話的聲音、語氣甚至性格都很相似,“都是老實人,說話不緊不慢,好脾氣”。
雖然是雙胞胎,69歲的張天琴和張雙琴并不十分相似。妹妹比姐姐個頭稍高、體形稍瘦,姐姐穩重寡語,妹妹個性爽朗。但仔細看,又能從她們眉眼之間看出些相同之處。
申忙已經嫁到金家28年,如今已能輕松辨認出金鐵娃和金竹標,但剛結婚那會兒,她經常叫錯“爹”。申忙說,每當她叫金竹標“爹”時,他便會呵呵一笑:“我是你叔,不是你爹。”以至于有段時間,申忙遇到他倆要么不敢吭聲,要么先試探著問一句:“哪個是俺爹?”
金現周說,按理說他應該稱呼大伯的老伴“大娘”,但兩家定下規矩,孩子們不喊“嬸子、大娘”,而統一稱“姨”,認為這樣叫起來更親。
【緣起】
“孿生只能嫁孿生” 四人定下“娃娃親”
兩對雙胞胎結合,在哪兒都是稀罕事兒。四位老人的婚姻,緣于當地的一種舊風俗。
張天琴說,六七十年前的汝陽山區有種舊風俗:孿生只能嫁孿生,否則會帶來霉運。為了孩子們一生平安,孿生兄弟和姊妹的家人開始四處打探,決意為子女找到同樣是孿生的另一半,以期祛除霉運。
在金鐵娃和金竹標14歲那年的春上,11歲的孿生姐妹張天琴和張雙琴走進了他們家。雙方家長為他們定下“娃娃親”,大的娶大的,小的娶小的。
張雙琴回憶說,那時候她們還小,什么也不懂,卻很喜歡到金竹標兄弟家串門,因為“他們家是中農,有糧食,還有梨樹,回家總能背一袋子脆梨”。
1962年,18歲的張天琴和張雙琴噙淚拜別父母,在大伯和哥哥的陪同下,沿著山路向7公里外的金家出發,準備雙雙拜堂成親。她們的嫁妝,只有身上的大紅粗布褂子和腳下的千層底紅布鞋。衣服是姐妹倆用自己織的粗布染色、裁剪、縫制成的,鞋子也是自己一針一線做的。
金鐵娃說,婚禮很簡單,只擺了3桌宴席,肉少菜也少,饃是玉米面摻著白面蒸的,婚房是兩間茅草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