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永新:老陜州城的活地圖
2013/12/10 11:05:33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老陜州城有4條大街、8大胡同、28條小巷……這些東西好像就印在腦海里一樣,孫永新能不假思索脫口說出它們的名字。今年已65歲的孫永新是三門峽經濟開發區向陽村人。作為陜州城內的老住戶,為響應上級號召,他在修建三門峽大壩時遷出了老城。他從小就喜歡在城中轉悠,用他的話說就是有“街游”的習慣,因此對這里的街巷廟觀、花草樹木都有著深厚的感情。
“如今老城變成了三門峽市民的大花園,許多人想了解這里的歷史風貌。也許是受條件所限,現在的書本上多有謬誤,如果不更正過來,以訛傳訛,再過幾十年甚至上百年,老陜州就''面目全非''了。”孫永新惋惜地說。交談中,孫永新拿出兩張圖來,一張是陜州老城城區復印件,一張是他親手繪制的草圖,復印件上的地名被他圈改了多處。
據孫永新介紹,陜縣一位老同志在編輯志書時專門拜訪過他,給他帶來了一些拍攝于1959年的老城古跡照片和《陜州城廓街巷廟院位置簡略圖》(1910年繪)、《陜州城舊貌圖》(1989年繪)。正是由于這兩張圖,他萌生了自繪《陜州老城圖》的念頭。經過一周多的時間,孫永新腦海中的陜州城躍然紙上。但他還是不放心,放下手頭事務,拿著草圖走訪村里的老年人,經過反復印證、修改終于完工。當編輯縣志的同志提出要答謝他時,孫永新說:“我是個困難戶,吃的是國家的救濟款,為當地的文化事業做點力所能及的事是應該的。我唯一的要求就是在發表這張圖時署上我的名字。”在這張圖上,孫永新補充了全部街巷、廟院道觀、四大場八大胡同等,并更改了一些謬誤的地名:散見于各類書籍上的“才子巷”或“菜市巷”應為“柴市巷”,當時是柴禾交易市場而非菜市場;位于文廟前的“文南巷”不應該是“位南巷”,都是當地人口音的偏差導致的錯誤。他說,在忙完修正《孫氏家譜》之后,將靜下心來整理陜州城地名的來歷,讓更多的人了解三門峽、熱愛三門峽。
“有時間我總愛到陜州公園走一走,看到一草一木都保護得這么好,心里別提有多高興。”孫永新說,“文革”剛開始不久,一群學生爬到寶輪寺塔上拆老磚,被他撞見痛罵了一頓,當即住了手。就是從那時起,愛管閑事的孫永新覺得有責任保護古人留下的文化遺產,便養成了轉公園的習慣。
“人老了,總要有點愛好才不寂寞。有空的時候看看老照片,回憶、整理一些陜州舊事,就是我最大的樂趣。”這是孫永新對生活經驗的總結,更是他享受生活、笑對人生的生活態度。本報記者 牛富江【原標題:孫永新:老陜州城的活地圖】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西部在線 2008年8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