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門峽陜縣境內,有著上百個非同尋常的地下村落,它們叫天井院村落,其獨特的形式是民居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觀,被德國人魯道夫斯基稱為“大膽的創作、洗練的手法、抽象的語言、嚴密的造型”,具有很高的歷史學、社會學和建筑學價值。而今,他們正面臨著消亡的命運。
地坑院,這一神秘的地下村落,在晉南、渭北、隴東地區較為常見,但在河南,似乎也只有三門峽陜縣才會“出產”。
從三門峽市區前往陜縣的途中,荒涼層疊的黃土高坡不時閃現,溝壑縱橫的地貌,很容易讓人想起陜北高原的風情。過陜縣縣城一路南行,這種地貌一路高低蜿蜒起伏。
塬,這種地貌在河南其他地區并不多見,它原指我國黃土高原地區因流水沖刷形成的一種地貌,呈臺狀,四周陡峭,中間平坦。在陜縣,這種地貌十分平常,它們由厚為50米~150米的黃土構成。而黃土則是在早更新世、中更新世和晚更新世堆積而成,主要由石英和粉沙構成,土質結構十分緊密,具有抗壓、抗震等作用,為挖掘地坑院創造了得天獨厚的條件。打開陜縣地圖可以發現,一個這樣的塬可以覆蓋一個鄉鎮,甚至覆蓋兩個鄉鎮。陜縣近百個村落的近萬座地坑院,就集中分布在東凡塬、張村塬和張汴塬三大塬區上。
這三大塬區,正處在仰韶文化遺址上,在這些塬上的人馬寨、廟上村、窯頭等地,都有仰韶文化遺跡發現。而仰韶文化時期,正是人類穴居文化的成熟階段。(原標題:陜縣地坑院:黃土塬上的古民居絕唱)
來源:河南文化產業網